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民进党组织架构


  • 民进党

组织架构

民进党全国代表大会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主要职责是修改党纲、党章、选举或罢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而中央执行委员会则是常设的权力机构,共有委员35人(包括党主席),中执会执行委员(中执委)职务也是各派系竞逐的焦点,委员中14人为常务执行委员(中常委)。党主席当选方式:在野时为党员直选,任期2年,可连任1次。执政时由总统兼任,任期则与总统任期相同。中央评议委员会有委员11人,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由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党部还下设国际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客家事务部、原住民事务部、网络发展部等9个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等2个会,以及1个民意调查中心、1所党校(台湾民主学校)和1个智库(新境界文教基金会)。民进党也在各地方设立海外党部、地方党部与基层组织。民进党在史册上最多党员是2009年有党员总数有458,551人,至2012年民进党全国党员总数有335,643人,其中民进党全国党代表共计287人(包括全国各个地区党部284人,劳工党部2人,全国原住民代表1人)。

党中央领导成员

民进党现任党主席:苏贞昌
民进党现任秘书长:林锡耀

地区党部主委(21县市党部、7海外党部、1劳工党部)

历任党主席

历任秘书长

党内派系历史

简介

民主进步党成立之初是反国民党政治势力的联合体,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头的结合体。由于各领导人政治阅历及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观念,运动路线等方面存有较大的分歧,形成形态各异的诸多山头派系。主要有党外编联会人马形成的新潮流系,党外公政会中“美丽岛连线”人马形成的美丽岛系,还有原党外公政会的康系,前进系和超派系等。随着台湾政治形势的发展,各派系势力不断变化,并重新分化组合,康系瓦解,分别被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所收编,前进系亦并入美丽岛系。
长期以来,民进党内存在着“新潮流系”与“美丽岛系”之间的较量。两大派系在运动目标,政治路线,以及国民党政权性质和台湾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歧异,甚至严重对立与激烈较量。美丽岛倾向于温和的体制内抗争,主张对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优先于“中间偏右”,而新潮流派系强调对国民党统治体制的抗争和群众运动路线,主张对“中间偏右”的追求优先于政治民主化。美丽岛系人数众多,组织涣散,各自为战,成员没有纪律约束,内聚力较差,只有在党内资源重新分配时,才体现出整体运作能力。而新潮流系人数虽少,但以理念作为结合的基础,组织严密,纪律严格,凝聚力强,近年来逐渐主导党内论述与运作。美丽岛系对新潮流系掌握中央权力不满。特别对民进党上层抱持“中间偏右”立场不放持有异议,认为民进党的形象严重地影响了民进党得票率的提高,是该党执政的绊脚石。他们宣扬“执政优先论”,主张与在野势力和部分国民党力量结合,早日分享权力。此外,两派在对待“李登辉情结”,与新党“大和解”,对大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派系解散及党内势力重整

2006年7月23日,民进党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中,立法委员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党代表中,获得153票赞成票,以过半票数通过。除了禁止以派系名义设办公室、招募会员、对外募款,也规定党内公职人员不得加入派系。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也送全代会议决。普遍认为,解散派系对民进党是一件好事,但也担忧派系地下化会更混乱。
虽然在名义上,民进党内的派系已经消失,但是事实上,党内人物的势力分野依然存在。例如从2007年开始,民进党开始产生了“十一寇”这个名词,主要指因主张“西进开放”并且“炮口向内”而被广播节目“台湾人俱乐部”发动群众连署抵制的十一位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涵盖的党内人物以原新潮流系成员为主(但部份媒体并不深究该十一位立委被抵制的真正原因,而迳以“改革vs反改革”或“派系斗争 (反新潮流系)”的角度视之)。此外,随着2008年总统大选,媒体报道也产生所谓“苏系人马”、“谢系人马”等新的党内势力。

主要派系

参与的主要选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