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非暴力不合作”《伟大的辩论家》影评

 

本片据介绍改编自真人真事,说的是美国黑人种族歧视,尤其是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尤为严重。本片还是丹泽尔·华盛顿导演第二部作品,并作为片中的主演扮演迈尔文·托尔森,他带领的Wiley College辩论队,最终战胜哈佛大学队。扮演詹姆斯·法莫二世的丹泽尔·惠特克是个90后演员,其貌相当不扬,尤其是他那双下红上黑鸳鸯嘴唇给人印象深刻,本片中他的戏份很重,表演也确实出彩,其实作为本片导演的丹泽尔·华盛顿在本片中的戏份并过份强于他的辩论队成员们。为什么会选择惠特克?是因为他们都是丹泽尔?本片上演时间是2007年12月11日,惠特克生于1990年6月15日,当时刚好17岁半,剧中人物是14岁相当接近,又是个黑童星,所以才会选择他作为主演吧。

  剧情在最后和哈佛大学的辩论达到全片高潮。最后出场的是詹姆斯·法莫二世,他急中生智反驳哈佛辩友关于遵守法律的观点,他引用圣奥古斯丁说,“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也就是说我有权利,甚至有责任去反抗。(St. Augustine said, "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 which means I have a right, even a duty, to resist.),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都曾经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如何反抗?是选择暴力,还是消极抵抗?正如法莫二世说的:你们应该庆幸我选择了后者!也就是选择了“软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

  萨曼塔辩论中指出:“州政府会花在一个白人孩子身上的教育经费,是有色人种孩子的五倍”。 

  丹泽尔·华盛顿训练辩手时的台词:

  ——谁是裁判?
  ——上帝是裁判!
  ——为什么是上帝?
  ——因为他能决定谁胜谁负,而不是对手。
  ——谁是你的对手?
  ——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不存在?
  ——因为他只不过是我所说出真理的反对声音。

非暴力抗争教父夏普

 

八十四岁的金.夏普(Gene Sharp),是个穿著随便的老光棍,一辈子没结婚,一个人住在波士顿东区一栋很不起眼的小房子里。他的书房兼办公室乱七八糟,书报杂志文件堆积如山。桌上的传真机和电话常被报纸和文件盖住,墙上一幅中国国画被遮住了一半。他不太讲话,也不太出门,尤其是波士顿的冬天,地面常结冰,他更不敢外出。

     貌不惊人的夏普,一般美国人很少知道他的名字,在美国社会名不见经传。

     但夏普在东欧、中东和正在酝酿革命的地区,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甚少美国人获得世人尊敬的今天,夏普是个例外。他是当今「非暴力革命」的教父,他教导那批反抗专制政权的老百姓不要使用暴力,要用和平的方式抗拒独夫。他说,你一旦使用暴力对付独夫,就上了独夫的当,他们就会动用更可怕的暴力来压制你,你就输了。唯有使用各种非暴力的抗争,才会获得最后胜利。

     夏普一九二八年生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从小就崇拜三个人,第一个是提倡不合作主义的十九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哲人,在麻州华尔腾湖畔结庐居住的亨利.大卫.梭罗,第二个是主张非暴力反抗的印度圣雄甘地,第三个是反对极权主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信奉非暴力主义,他在韩战时拒绝服役,坐牢九个月又十天。出狱后撰写硕士论文,题目是〈甘地主义〉。夏普写了一封信给爱因斯坦,问能不能为他的硕士论文写序,爱因斯坦欣然答应。夏普后来跑到欧洲游学,在挪威住了几年,专门研究挪威人如何在二战纳粹占领期间以非暴力方式对付德国统治者,他把在挪威的研究心得写了一篇博士论文,牛津大学在一九六八年颁给他博士学位。夏普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非暴力行动政治》三大本,即根据其博士论文改写扩大而成。

     夏普曾在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当研究员,并在麻州大学教书。他有个学生赚了笔大钱,送他几百万创立「爱因斯坦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和推动非暴力反抗运动。南斯拉夫解体后,一群塞尔维亚人想推翻独夫米洛塞维奇,他们从夏普的著作中找到了和平抵抗的方式。一群埃及青年渴望推翻独夫穆巴拉克,但每次抗争都失败,他们在研究塞尔维亚人的抗暴运动时,读到了夏普所建议的「一百九十八种非暴力行动」,亦看到了夏普所著、只有九十六页的《从独裁到民主》小册子。埃及青年把夏普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在网络流传,并秘密开设工作室。

     《从独裁到民主》被译成廿四种文字出版(包括台湾版)。这本书曾在曼谷以泰文和缅文发行,又另加印四种缅甸少数民族文字,有人因收藏这本小册子而坐牢。「爱因斯坦研究所」曾在缅甸举办两次非暴行动讲习班;缅甸、伊朗和委内瑞拉政府诬赖夏普是中情局特务。

     夏普所提出的非暴力反抗方式,包括绝食抗议、脱衣抗议、泄露秘密警察和特务的住家地址、举行假选举、在空中放烟火文字等。夏普研究甘地、金恩牧师的非暴力抗争和其它不合作运动,得到了一个结论:即争取自由的和平抗争,必须在事前作细致的计画与部署。夏普认为「占领华尔街」行动很难成功,原因之一是没有在事先作计画,又无目标。他说,「占领华尔街」行动,出发点和用意是正确的,但只占住一小块地方,仅见象征主义,而无从影响财富的分配。如今,「占领华尔街」行动又卷土重来,在大选年能否发生作用,许多人皆不抱乐观。这个行动在一年前没有好好规画,亦未制定运动的目标,而使运动本身丧失了元气,殊为可惜。

     夏普说,埃及人民以和平方式把独夫穆巴拉克赶下台,乃是甘地非暴力抵抗精神在尼罗河畔的再现。他说,人民在反抗运动中完全忘掉什么是「害怕」,即意味这个独夫碰到了大麻烦。人民一旦不怕独夫,独夫即失去了他所赖以苟存的最可贵的资产:人民。没有人民支持的政权,独夫如何能存活下去?二○○九年,有人提名夏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他是「非暴力抵抗的教父」;亦有人把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相提并论。夏普另一个荣衔是「非暴力的克劳塞维茨」,把他和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画成等号。

     一九八九年五月,北京天安门广场聚集大批抗议学生,夏普亲自到广场观看,并看到解放军源源开至,中国学生劝他离开。夏普亦曾在九○年代初秘密潜入缅甸,亲自观察这个佛教国家如何被独夫蹂躏。他那本九十六页的小册子《从独裁到民主》,就是一位缅甸反政府流亡人士请他写的。如今,缅甸局面已大为改观,女斗士翁山苏姬即将访美做客白宫,到联大演讲。非暴力抗争终会逼迫独夫软化,缅甸即为一例。

     夏普因行动不便,没有亲自到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亚观看「阿拉伯之春」,他也不太会用计算机。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波士顿一个小屋子里(一九六八年以一百五十美元购入),邻居都不认识他,但在半个世界以外的独夫都知道他,痛恨他;在街头抗争的人都景仰他,都受到他的鼓舞去进行非暴力抗争。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朝鲜纪录片: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

朝鲜纪录片: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国人民没吃没喝没地方住……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网络热帖:含泪十问卫生部部长

网络热帖:含泪十问卫生部部长:
1.我们行业是服务行业吗?如果是,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追求利益最大化?
2.您的工资从哪里拿的,您又知道我们临床一线的工资从何而来,如今的医院没有不搞科室核算的,您给我们发工资了吗?
3.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我们沟通不够,您是不是希望全体医护人员都练就如簧巧舌,比如是政客和律师?
4.您如果在常年的超时超负荷低工资工作情况下能保持好心情好态度吗?
5.您到北京以外的地级以下医院去看了吗?
6.卫生部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7.医生受劳动法保护吗?如果是,那么休息日查房加班,凌晨打车到医院看急诊您给加班费及打车费了吗?
8.医疗市场混乱,一些大款到处开医院,广告骗得老百姓晕天晕地,同卫生部的离退休人员就没干系吗?
9.您说医院先救人后收钱,您知道不知道每年有多少恶意逃费和欠费发生?这笔花费是您给还是民政局付?
10.医患关系紧张,是由医生负主要责任吗?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干系吗?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民間電台 公民抗命

馬丁路德金說 : 「改變不會自動到來,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抗爭。」

"Change does not roll in on the wheels of inevitability,but comes through continuous struggle."said Martin Luther King,Jr.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重出江湖" 荣剑归来

新獨立觀察: 荣剑归来: 作者:张杰 独立学者:荣剑   
仅仅一年时间,荣剑实现了在学术界的强势崛起。他犹如一匹黑马,在公共政治领域的言论市场突然现身,每一次出击都震惊四座。他极富生命力,兼具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嫉恶如仇...


作者:张杰
382013rj
独立学者:荣剑
  仅仅一年时间,荣剑实现了在学术界的强势崛起。他犹如一匹黑马,在公共政治领域的言论市场突然现身,每一次出击都震惊四座。
  他极富生命力,兼具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嫉恶如仇的秉性。他笔锋凌厉,行文酣畅,一年书写四十万字,纵论国事,针砭时弊。他的文章,以贯通古今中外的开阔视野和对社会现实鞭辟入里的分析,引读者共鸣,令同道叹服。他抨击重庆模式,嘲讽犬儒学者,追问中国道路,直击要害,针针见血。
  知名学者吴稼祥称赞他:"20年磨一剑,果然不凡。"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王也扬称"其味堪夺他味"。前外交部港澳办副主任成绶三说他:"道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
  一些早在学界享有盛誉的人知道,荣剑回来了。其他人则不免疑惑,怎么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号人?
  突然成了"公知"
  甫过春节,荣剑在他毗邻"鸟巢"的工作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屋内墙壁上挂着许多抽象的油画作品,它们提醒记者,除了学者的身份,荣剑还是一名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商人。2012年之前,他几乎没有就任何公共话题在互联网上发言,即便名字出现在网上,也多是与艺术展的新闻联系在一起。
  荣剑突然"冒出来"并非厚积薄发,更不是蓄意而为,"其实是因为偶然的因素"。
  这个偶然因素就是韩寒于2011年年底在其博客上所发的"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文的合称)。这三篇文章"将理论界长期沉寂下来的一个重大话题又给激活了"。
  荣剑在互联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民主,中国是时候了》就是对"韩三篇"的回应。因为过于敏感,一开始就被共识网等思想类网站退稿,后经一位教授的推荐,在共识网刊登。"三天排行榜第一,七天排行榜第一,七天之后就被删了。"
  初试牛刀,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同时让这位网络新手认识了互联网的传播力。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篇接着一篇写,大部分都是十天左右写一篇,我统计了一下,写了40万字,这个量确实不少,我自己也没想到。"
  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拆解和批判"重庆模式"的"回望重庆"系列(包括《从"李庄案"到"李庄门"》《重庆红色之困》《强人政治与威权政治》《奔向重庆的学者们》《重庆的神化与祛魅》),每每一经发表即在理论和实务界搅起大浪。这一记组合拳令昔日红极一时的"重庆模式"随着薄熙来的倒台在理论界彻底土崩瓦解,也给荣剑先生赢得巨大声望。之后他持续发力,就"国家主义""改革与革命"等理论及社会现实问题发声,且往往切中肯綮,让人击节叫好。
  网络文章常常具有局限性–平面化的叙事,即时性的写作,情感化的表达,缺乏深度的历史性分析,甚至沦为口水仗。而荣剑较好地避免了这些缺点,且发力常集中于敏感话题,引发关注便不足为奇。
  荣剑坦言,自己也没想到,突然成了一个"公知"。
  春节前夕,他注册了微博,将自己的阵线进一步前移。虽是姗姗来迟,但其"理性批判"的火力丝毫不减。也有网友批评他是"喷子",他说:"'公知'虽然被臭名化了,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话。"
  "八十年代的改革余孽"
  年过半百的荣剑,并非学术新贵,20多年前他就是京城学术界的一位青年才俊。而今,算是以一个猛烈的姿势"重出江湖"。
  1957年,荣剑出生于浙江定海,并在那里长大。1975年,高中毕业的他回到老家山东插队,第二年粉碎"四人帮"之际,他从军入伍。很快,大规模的改革渐次展开,风气骤变。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荣剑穿着军装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回部队担任了一年宣传干事。1983年,他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硕博连读直至1989年。
  这六年是荣剑人生的重要阶段,"八十年代"的烙印就在这时刻在他魁梧的身躯上。他因此自称是"八十年代的改革余孽"。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符号和政治符号。社会转型进入一个新的开端,阶级斗争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筐,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从计划向市场化转变,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给整个民族带来极大的纾解,西方思潮排山倒海般涌入这片精神凹地,并冲击着急于接触世界的中国人。
  对于荣剑个人而言,"八十年代"影响着他一生的思想方式和人生道路,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
  他笔耕不辍,在那期间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并出版数本专著,在京城积累了不小的名气。1987年他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在当时的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88年,他又出版了学术专著《超越与趋同》。1989年,他的政治学专著《民主论》出版,成为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民主理论的著作。
  与此同时,他与已故的复旦大学高研院院长邓正来、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以及以《河殇》名震中国的苏晓康、王鲁湘等人交往频繁,形成一个亲密的年轻学者圈。但是"八九风波"改变了他们几乎所有人的命运。胡耀邦去世后,北京各大院校风起云涌。荣剑等人起草了北京知识界第一封致中央的公开信,建言中央和学生都保持冷静和理性,公开信也在各个大学公开张贴。这封信虽然对改变局势没能起到作用,却在后来被指控为黑手在背后操控的铁证。
  荣剑的人生由此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剧变。"我那个时候博士毕业,所有单位抢啊。去社科院马列所,人家专门给我分套房子,房子里装电话,这在当时是很好的待遇。本来所有一切都要落实了,结果博士没了,党票没了,工作没了,住房没了。"
  经此打击,荣剑彻底与体制告别。但无论今后他的身份如何转变,"八十年代"的烙印仍然留在身上–被他形容为"最后的矫情,甚至是自作多情"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焦虑。
  学者中的个案
  现在,荣剑的身份标识通常是"独立学者",而"独立"身份的获得,仍要得益于二十多年前那场与体制的告别。
  荣剑在人身自由受到有限限制一年后,开始自己下海谋生。他给民办报纸打过工,和别人合伙开过公司,搞过房地产开发,"什么都干过"。1999年,荣剑开始涉猎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主要方向是中国抽象油画。2006年,他在北京的798艺术社区开办了一家大型画廊。2012年,他将画廊搬离798,并计划于今年5月开办新的艺术空间。正是这段时间空当,荣剑回归了阔别20年的学者身份。除了时间充裕,他还认为"搞社会批评比搞艺术批评更有意思,政治是最大的行为艺术"。
  民营企业家陈东升曾提出过"九二派"的概念:"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等社会主流精英下海组成的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家群体。"这帮传统"士大夫"因受政治风波和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被迫或自觉地离开体制,在市场中实现价值,并成为体制外的有生力量。荣剑也是"九二派"之一,他在企业界虽无冯仑、陈东升等人的影响力,但也积攒了足够的经济力量。
  "九二派"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然而又从商人回归学者身份的却寥寥无几,荣剑因此称自己是"学者中的个案"。他既有经济上的独立,不受体制供养,又有人格上的独立,思想不受权力摆布。
  "八九风波"以后,知识分子中流传着两句话:"精神上不合作","话语上不抵抗"。但如今,知识分子的操守在权力收买和金钱腐蚀的双重作用下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在荣剑看来,这种双重破坏危害极大,"使中国知识人的精神世界基本坍塌了,没有是非感,没有羞耻感,没有基本的正义,没有批判意识。文人的堕落,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一大精神奇观。"
  荣剑对丧失气节的知识分子的作为十分不齿,他的《奔向重庆的学者们》《价值一千元的灵魂》《"喉舌"胡锡进》都是对犬儒主义知识分子(包括学者、作家、媒体人)毫不留情的鞭挞。
  荣剑认为,能够实现经济独立固然好,但对于知识分子的独立并非决定因素。关键还是自己要有独立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安排中要有其独立的位置。
  "毛泽东曾经挖苦知识分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毛应该附到政权上。实际上,这个皮,更应该是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