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同城圈子内外关系处理原则/李一平

更多文章请看一平专栏
     
     同城聚集的实践活动开始于90年代,互联网出现之后出现了新的特点。有些民主派的网友在网上建立同城公民交流平台,多数是QQ群,也有些是微群,还有通过凯迪天涯等网站形成的群体。2011年底,我和几个同道开始推广小圈子策略,试图为同城活动提供一套系统的策略和理论基础,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接受,很多人也大力推广,作为大家聚集实力准备应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如果说以前民间民主阵营采用的是高屋建瓴的战略,这次就是在向下生根,在全国各地各阶层建立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和组织的团队。虽然现在这种实践才刚刚开始不久,但是成效已经有目共睹,前景令人乐观。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大家都需要来面对,通过深入的交流讨论来形成一些基本共识,同时也要约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解决一些阻碍公民同城圈子发展的重要问题。这里我就提出下面几个讨论的议题,并简要地说明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分散和统一
    
    可以说,公民同城活动是各种进步力量合力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组织架构,也没有领导机构,更没有领袖人物,因为这些概念本身就与同城圈子的策略完全对立。以多中心网络状结构组织取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就是同城圈子策略的基本命题。因此我们应当反对任何人和组织把自己凌驾于各地同城圈子之上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既使不是出于私心和派性,实际效果上对这个运动造成损害:当局更容易确定各地的圈子成员,更容易实施打压和监控。
    
    我们的策略就是以分散性换取安全性。分散性包括组织上的分散性,也包括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分散就易隐蔽,中心越多,就越不容易被打压,活动形式越多,活动的空间就越大。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全国各地的同城圈子的活动都搞成一个样子,比如各地都在同一时间举行饭醉活动。这样的做法就等于向当局下战书,而在大变局正式开始之前,任何有心积累实力的人和团队,都不应当做这类挑战性的举动。因为我们还没有实力向他们挑战!
    
    但是同城圈子也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形散神不散。形散就可以安全有效的发展各地的,神不散是指各地圈子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民主宪政,而不仅仅是打乱现有的秩序;自我定位是一样的,就是成为未来社会变革动员这和组织者,因此主要工作不是唤醒大众,而是把已经清醒地人聚集起来;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即合法、低调、务实。合法就是要避免强力打压,低调可以换取活动空间,务实就是要以积累实力为第一要务。 
    
    在凝聚了这些基本共识之后,细节的地方各地圈子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出奇招,各自努力,将来合流。 

二,网络与现实
     
    同城圈子六步诀的头两步是:“网上沟通,网下聚集”。网络是结识同道和与同道初步交流沟通的最好工具,但是网络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网络上的群体,如QQ群,微群等,也都是虚拟的群体,不是真正的团体。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的团体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分工合作的关系。在网上可以撒种,在现实中才能收获;在网上可以结交网友,在现实中才能成朋友;在网上可以交流思想,在现实中才能建立互信;在网上可以传播理念,但是一定要由现实中的同道团队才能把理念付诸实践。网上结识还不够,一定要网下聚集才能形成具有行动能力的团队。网上沟通和网下聚集缺一不可,网下聚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的时间。
     
    所以朋友们在网上认识了之后,在经过初步的交流,确定大家是具有共同目标,相似道路的民主同道之后,就应当尽快到网下见面。现在有些同城QQ群和微群人数有几百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互相认识的只有几个。这就像是守着一个大金矿不去开采一样,是一种非常浪费资源的方法。民主阵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人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资源。现在我们能够积累资源的办法是发现联络民主同道,建立各地的核心团队;这个资源看似不多,但是非常有用,将来我们可以用这个核心团队去动员和组织13亿百姓,再让13亿百姓来感召军队,有了民意就有了军队,就可以废黜集权政府。现在多发现一个核心团队的成员,将来就可能多动员几千几万个百姓,所以大家对网群里潜在的民主同道,千万不要随便让他们流失了。对于现有的群成员,要一个个沟通,交换多种联络方法,即使他们被封号,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同他们保持联系。每次有新的人入群,一定要有圈子中人马上同他进行沟通,如果一段时间不沟通,新成员以为群里没有同道,就有可能自行离开。
     
    很多人在网上都用假名,有他的理由,比如想低调尽量不引起国保网警的注意,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就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对于不用实名的朋友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绝对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胆小怕事。
     
    但是在网下交往,就应当互相知道真名。假名就如面具,一群戴面具的人是不能交朋友的。如果到网下还不愿意透露真名,那么就很难同他建立朋友关系,这种人一般来讲就不是我们需要联络的同道。
     
    有些外地的同道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见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停留在网友关系的水平,而是要尽量的深交。有什么办法不需要见面还可以深交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语音和视频交流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多数网友喜欢单凭文字对话来交流,但是这种交流隐藏了很多信息,比如很难单凭文字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口才,思辨能力和亲和力等等,所以非常不利于结交同道。语音和视频交流虽然还是不如面对面的交流那么有效,但是其效果比文字沟通好过千百倍。可以说,通过语音和视频交流,再互相交换多种通讯联系方式,不需要见面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但是如果大家同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见面交流效果当然最好。多人一起见面会增强群里的向心力,所以经常性的群体聚会是公民同城圈最重要的活动,是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共识的不二法门。同时,圈子成员之间也需要有私下的互访和交流,这样可以加强同道之间的感情联系。一群人既有共同的理念,又有感情的纽带,就会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
     
    当然,在民主阵营中,还有一部分同道是专门为大家提供网上活动平台的人,他们的活动成效卓著,同时他们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对他们我们要多加保护,不能要求他们实名,甚至不要与他们见面。他们是民主阵营的奇兵,不能以常规队伍的纪律来要求他们。

三,先行与后进
     
    在一个同城圈子中,成员参与民主运动的时间有先有后。后来的人对老资格的民主人士当然应当尊重,老资格的民主人士也应当在民主实践上起到表率作用。但是先行者不一定要当领袖,后进也不一定只能当追随者。公民同城圈是个无形式的团体,没有领袖和机构,在一个圈子中,无论先来还是后到,大家都是平等的。
     
    当然一个群体之中,总是有些人会多受人尊敬一些,他们或者因为对民主运动贡献多、或者因为个人能力突出、或者因为资格老,这都是正常情况。 但是越是受尊重的人,越要谦恭自持,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相待。同城圈子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联系同道,吸收他们进入圈子, 将来大家好一起推动民主进程。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我们尽量把有才能的人纳入圈子,并让他们现在有机会展示才能,将来有机会运用才能。只要有才能,无论先行者还是后来者,都可以成为团队的核心,都可以成为将来运动的领袖。
     
    为了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加入民主阵营,先行者们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进退自如的智慧,把同城圈看作是一个开放的舞台,把自己当成是搭台子的人。要让比自己唱得好的人上去唱戏,不见得一定要亲自上场。否则唱不好戏的人硬是要往台上挤,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声望,也对后进的人不公平,更有害的是会把整台戏都唱砸了。
     
    很多同道中人有当领袖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不值得鼓励,也不必要压制。即将到来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力量风起云涌,各种人物纵横捭阖,智勇兼备而且准备充分的人就会成为各个层次的领袖人物。所以先行者不要此时就以领袖自居,后进者也不要对先行者心存嫉妒。如果连这点耐性和涵养都没有,无论先行者还是后进者,恐怕都不免要被大浪淘沙。

四,核心与外围
     
    一个群体中,总是有些人为群体事务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有些人则比较消极被动,三心二意。那些积极主动地人,自然就成为群体的核心,而其他人自然就成为外围。
     
    但是希望核心成员记住,即使是我们团队的外围成员,也是非常难得的民主同道,现在是同舟共济的朋友,将来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所以要对他们平等相待。
     
    一般来说,投入时间和精力比较多的人就容易在团队中取得更多的发言权。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任何人对外代表团队发言,因为我们不是正式的组织,还因为在现阶段如果任何人都可以代表团队发言,一定会有人把私心杂念和权力欲望夹带进来,让团队成为个人的工具。所以我们建议大家都约定这样的规则,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各地同城圈子中,都没有人可以充当发言人。
    
    将来变局开始之后,社会环境会与现在大为不同。在现在这种环境下,有些人显得消极被动,但在将来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大为不同,表现出非常进取的一面。就如长跑比赛中,有些人开始跑得快,有些人则后劲足,到底谁能拿到奖牌,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判断。核心成员要尽量多做事,但是不能因为自己做得多而对外围成员心存芥蒂,更不能圈中划圈,把外围成员排斥在外。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圈子内部的流动性,争取让更多的外围成为核心。等到大家都是核心了,就可以都去向外扩展,建立更多、更大的圈子。

五,同城与异地
     
    同城圈子六步诀的第三和第四句是:“同城组圈,异地联系”。同城组圈是为了形成本地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实力,异地联系是指同外地的公民同城圈子建立横向的联系,目的是将来变局开始之后可以互相呼应,形成全国声势。
    
    大家都明白,同城组圈是异地联系的基础,如果大家都不在本地把圈子办好,即使做再多的异地联系,也不会有真正的政治实力。同城组圈的难度比异地联系更大。同城组圈是把很多没有民主运动经验、互不相识的人联系到一起,形成具备政治行动能力的团队。要完成这个工作,不仅需要组建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需要具备相当强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所以一个团队中最有能力的人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同城组圈这件工作上。
    
    相比之下,异地联系就比较简单,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因为联系对象都是些资深民主人士,既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宣传鼓动,也不需要把他们凝聚成一个紧密的团队,只是相互之间建立基本的沟通渠道即可。
    
    有很多朋友对到全国各地拜访同道比较感兴趣,对在本地发掘联络新同道则比较冷淡消极。绝大多数人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因为异地串联多是串联那些被高度关注的同道,自己也会引起高层专政机构的监控,这样就限制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如果只是在本地交友,最多只会引起本地国保的注意,而地方国保大多数敷衍了事,没有上面的压力,一般不会主动打压。
    
    将来要想真正地推动民主进程,一定要有地方上的动员与组织实力;将来的全国性领袖群体,也一定是出自各地团队推举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所以在地方上经营越多,人脉越广,将来做事的能力就越强,对民主运动的贡献就越大,赢得的支持就越多。
    
    当然异地联络一定要做,而且大家都要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络网,参与的人越多,联络的方式越多,联络网就越安全,越不容易被切断。但是还是要以本地的同道聚集为主要任务,用十分之九的时间精力从事本地活动,用十分之一的时间精力从事异地联络。

六,分散与合力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发现网上的民主同道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外地的,本地的人只占极少部分。我们搞同城,主要是联络本地同道,与外地网友很难有实质性的交往。这样很多外地网友的信息就被我们忽略了,绝大部分的网上资源就被我们浪费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各地的同道合作。每个人把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民主网友按照地区分类,然后分流到各地的同道那里。如果100个同道每人每天找10个网友,然后分别推荐给各地的同道,每天就有1000个人可以加入各地同城圈子,各地圈子就会同时迅猛发展!更何况,现在在实践同城圈子的同道人数远远超过100人!
    
    那么怎样实现网友信息分流呢?每个圈子不可能与全国各地的所有圈子建立联络,怎样把网友信息推荐到那里呢?一个好办法是利用各地的QQ群。现在绝大多数网友都有QQ号,而我们实践同城圈子的同道都建立了同城QQ群。我们只要把网友推荐到各地同城QQ群中,同时特别关注和结交新入群的网友。大家都来这样做,就会实现资源共享! 
    
    想了解各地同城QQ群的同道,请发信至xiaoquanzi2012@gmail.com. 我们会尽量收集各地同城QQ群的最新信息,并向大家转发。

七,高调与低调
     
    很多资深民运人士和维权人士都从事民主启蒙运动多年,而启蒙运动的特点就是要高调,声音大才能唤醒沉睡的人。比如发表宣言,征集签名,公开集会等等做法,造成的声势可能会很大,但是不能有效积累实力,有时反而会损失已有的实力。
    
    从事同城圈子的建设的绝大多数人都应当低调,因为我们的任务不是唤醒还在沉睡的人,而是聚集已经觉醒的人。我们越低调,被监控的机会就越小,活动空间就越大,可以聚集的人就越多。
    
    但是有些同道已经高调了多年,现在想低调都不可能,因为已经被中共重点关注了。这些高调的同道不宜介入所有同城活动,尤其是有很多新人参与的活动,因为他们的参与势必引起中共监控人员尾随而至,使得大多数低调的同道也招致被监控的行列,同时有些没有与中共专政机构打交道经验的新朋友感受到压力,就会产生畏惧退缩情绪。
    
    如果一个圈子中高调的人太多,那个圈子注定不会扩张太大,就永远只是个小圈子、死圈子。低调的人则是多多益善,真正能够聚集实力的人往往是低调的人。

八,公开与保密
     
    中共特务机构非常庞大,经费多,设备好,所以侦查能力非常强。而我们只是普通公民,没有受过反侦查训练。所以在现在积累实力的阶段,如果我们搞密谋,就是以自己的弱项去挑战对手的强项,就是把公民同城圈的命运拿来赌博,非常不明智。
    
    公开就是不搞密谋。公开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所有的活动都公之于众,而是说我们的活动可以公之于众。公开的先决条件是合法,即使是中共制定的明显的恶法,我们暂时不要去触犯它。即使中共知道我们所做的事,也难以进行全面镇压,因为我们并没有违法。合法就可以少受打压,就可以更好地保存实力。 
    
    我们做的事情不怕公开,但是要尽量保密。虽然我们的保密不见得完全奏效,但是至少让对手不能完全掌握我们的活动。他们掌握的越少,我们将来出奇制胜的机会就越大。同时,我们只要采取一些常识性的保密措施,就会增加对手监控的成本,无形中就削弱了他们统治。
    
    公开不是要通知当局我们在做什么。有些同道喜欢把同城活动公之于众,生怕当局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甚至把同城活动办成挑战性的聚会,故意制造与当局的对立与冲突。办同城圈子是为了积累实力,而不是为了显示实力。在大变局开始以前,任何民间实力与当局相比都微不足道,很容易被打压。因此故意高调挑战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基本政治判断力的缺乏,就是个别人私心太重,不惜以损害其他同道和整个运动为代价来自我炒作。对于前者,大家可以晓之以理;对于后者,则要坚决清除出局。私心太重,缺乏基本政治操守的人,绝对不可以进入民主运动的核心,同城圈子也绝对不能成为他们谋取个人名利的工具。
    
    现在我们现阶段所做的事绝大部分是合法的、可以公开的,但是到了大变局的前夕,在进行大规模的民众动员、向专制体制发动总攻的前夕,我们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和组织活动,为此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密谋。那时候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开始动荡,中共危机四起,专政机构可能顾此失彼,我们有机会密谋成功。为了增加胜算,减少损失,我们密谋的过程要短,密谋的事情要尽快付诸实施,在对手采取措施阻止和镇压之前,就把民众动员起来向他们发起进攻。孙子兵法上说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时候,要做到“势如扩弩,节如发机”。运用到现代民众运动,就是说,宣传造势要声势浩大,实地动员要动作迅猛,不给中共专政机构反应时间。一旦民众动员成功,中共的监控能力就会被完全废置。

九,有为与无为
     
    有很多参与同城圈子活动的同道都认为,当同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应当做些事情,长时间无所事事大家就会散伙。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一群人如果天天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日久就会生厌。大家一定要一起做些事。
     
    但是做事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在现阶段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聚集同道,积累实力。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事,我们就要多做;不利于这个目标的事,我们就不能做。
    
    那些是可以积累实力的事呢?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联络同道是最直接的积累实力的办法。现在地方上反对现状的人多不胜数,有民主思想网民、访民、被强拆户、司法不公的受害者、法轮功学员、家庭教会的基督徒,这些人都是我们联系的对象,这些对象都不难找到,找到了之后都有可能成为公民同城圈子的成员。
    
    将来我们的圈子有了足够的人手之后,在我们将来要进行动员的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也是我们可以进行的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在社区内建立更多的人脉,将来进行民众动员会更加顺利。同时也在活动过程中增强我们的组织和协作的能力。
     
    那些事情不能够积累实力,甚至会损害实力呢?全面参与群体事件、上街举牌子、在一些完全没有可能成功呼吁书请愿信上签字,高调宣传自己的同城活动,都不是圈子应当做的事。我们的角色是在大变局开始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并彻底摧毁专制制度。所以不能为了一些没有全局意义的事件暴露实力、承担风险。

十,坚守与妥协
     
    虽然我们在现阶段不违法,但是一旦引起专政机构的注意,还是有可能会受到骚扰甚至轻度的打压。面对这样的压力,坚守民主宪政理念和同城圈子道路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显示出策略上的灵活性, 能进则进,该退则退,进退自如,保存实力,不要一味同政权对着干,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很多民主同道具有强烈的反叛性格,这种性格使他们在暴政面前能够保持绝不让步绝不屈服的勇气。但是一个成熟的战士,一定要超越个人性格和情绪,综观全局,权衡利弊,作出对事业最有利的判断和决策。
     
    妥协不是投降。比如我们要举办聚会,受到国保的警告和阻拦。我们当然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策略性的妥协退让,原本在公共场合的聚会,可以改到私人场合举行;原本50人的聚会,可以分两三次举行,每次十几、二十人。在组建圈子的过程中,主要与地方上的国保打交道。现在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共政权危机四伏,绝大多数国宝并不是想为之卖命,只不过是要保住饭碗。因此只要我们不制造太大的动静,他们就会睁只眼闭只眼,大家先安无事。有时他们受到上级压力来警告或阻止同城活动,不必与他们硬碰,不如绕道而行,让他们好向上级交差,我们也可以继续低调发展。

结束语
     
    现在同城圈子概念已经在各地活跃同道中初步推广了。我们现在圈子的规模还非常小,还远远没有达到大家共同的目标:在各地建立具有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的同道团队。为此,我们要互相交流经验,不断付出心力,充分分工合作,尽量减少阻力。我们相信,在未来一两年中,随着中共的急速堕落,民众的迅速觉醒,公民同城圈子一定会从现在少数人的活动发展成为广泛参与的运动。那时,就是专制体制的末日!大家一起努力!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彭博社 太子党的亿万身家毁掉中国的未来


心提示:而中国领导人最不愿意面对的,可能是共产党官员变成当代洛克菲勒和范德堡的图景。邓小平一定从未想过,追寻财富埋下了中国的祸根。当你追寻金钱,你很难以其他方式收场。

原文:Billionaire Princelings Ruin a Chinese Vision
作者:威廉·白塞克(William Pesek)
日期:12/27/2012
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Inline image 1
【图片制作:David Gibson】

中国度过了艰难的一年,全拜国际媒体采用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Woodward-and-Bernstein,他们是跟踪美国水门事件的两名记者——译注)模式所赐,他们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跟踪资金流动。

本周彭博社新闻揭露了所谓八老的报道即是一例。六月份发表的关于下一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家庭累积的财富的文章,描述了这些受益于1949年后毛泽东的掌权的建党元老的后代们所攫取的巨额财富。美国总统尼克松与毛泽东的会晤改变了世界,自那时起,邓小平等开国元勋所设计的经济改革便未曾停息。

扳倒尼克松的新闻双雄(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所使用的战术,帮我们揭开了隐藏在邓小平为他的人民描绘的愿景背后的贪腐。邓小平和中国其他元老的计划是,通过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来巩固共产党的统治。目前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6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使中国总体经济有可能于15年之后超越美国。

元老们没料到的是他们的孩子把这些搞砸了。太子党们利用国家的信任以及顶级政治资源,从中国的发展中牟取了过多利益。这个结果会把邓小平吓一跳:30年爆炸式经济增长开放了市场也减少了贫困,但目前的不平等使人们开始怀念前共产主义时代。

财富掠夺


现代史上最大的财富掠夺之一不仅加剧了贫富分化, 更推迟了针对经济效率低下的必要的经济改革(这种低效率被国家宏观调控掩盖)。 目前许多资金被太子党们控制——事实上,深不可测的巨额财富。这么多太子党及元老配偶们其中的3个——包括邓小平的女婿和毛泽东经济沙皇陈云的儿子——他们成立或营运着的公司去年总资产达1.6万亿美元。这几乎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八老三分之一以上的子女和配偶在国有企业中占据高位。总书记习近平也是太子党,他将在未来10年内领导中国;只有他才能告诉我们他誓言摒除腐败是实干的还是空谈。彭博社报道他的(扩展)家族如何积累高达3.76亿美元财富。

连接点

《纽约时报》今年也忙于跟踪这些财富,把金融数据中的点连接起来。《纽约时报》报道,现任总理温家宝家族在其任内积累了数十亿美元。对于小心翼翼维护的人民心中的简朴谦虚的"温爷爷"形象,这份报道无疑是当头一棒。

政府的反应只有愤怒。例如,它谴责《纽约时报》怀着政治动机,力图抹黑中国。但中国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必须用透明的方式来应对。

当你细看读者对外国媒体报道中国腐败的反应,会有种阴谋论的感觉:西方媒体听命于华盛顿和东京官员,想诋毁中国的崛起。那也太笨了。只有白痴才希望世界 第二号经济体崩溃,13亿人挣扎着找到足够吃的东西。全球经济不是一个零和博弈(译注:指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收益总和为 零)。上亿人变得富足会有利于所有人,无论是为劳力士、耐克或者丰田汽车工作。

最大的威胁

不幸的事实是,数亿中国人的财富并不像邓小平希望的那样分配。现在越来越难对中国大众掩盖事实,而这对共产党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看到不恭敬的文章会封锁发文的国际媒体,但是这无法掩盖内部的腐烂,而财富正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对于党的领导人来说,薄熙来的丑闻开始得还不错。乍看起来,当薄熙来忘乎所以的时候,清除这位重庆大员似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薄熙来魅力十足,其民粹式的"重庆发展模式"深受媒体亲睐,这些让很多当权者不快。当故事触及薄熙来大家族积累的巨量财富,他们对局面失去了控制。

国 际媒体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薄熙来事件。普通中国人也证明,他们与共产党的互联网审查部队可以一战。政府封锁了Google搜索引擎,Facebook的社交媒体网站和Twitter的微博服务,但是这些都无法使公众沉默。人民找到了有创意的方法,绕过防火墙;这种模式一再加强。

没有一个工业化经济体曾经避免崩盘,中国也不例外。可能的催化剂包括污染和攀升的生活费用。而中国领导人最不愿意面对的,可能是共产党官员变成当代洛克菲勒和范德堡的图景。邓小平一定从未想过,追寻财富埋下了中国的祸根。当你追寻金钱,你很难以其他方式收场。

(威廉·白塞克是彭博社专栏作家。本文表述他的个人观点。)

欲联系本书作者,威廉·白塞克在日本,邮箱是wpesek@bloomberg.net.
联系本文编辑,James Greiff邮箱jgreiff@bloomberg.net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