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戚本盛:和平佔中 團結公民社會


不少人都會留意到,中國政府的「四個堅持」其實早已剩下「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一項,取代社會主義道路、馬列毛等意識形態的,是利益,而且是特權階級的利益,當年所謂「讓一小部份人先富起來」,早已異化為「讓特權階級先富起來」,甚至「只讓特權階級富起來」。
特權要維持下去,必然依賴更多的特權,更多的貪污腐敗,因為特權與平等、公義根本不能相容,根本面對不了真正的人民民主所要求的公開和透明的陽光政治。在這個特權與民主角力的過程中,特權階級最懼怕的,非人民團結、非公民社會莫屬。
公民社會的力量,是任何專制政權都至為忌憚的。經歷過五區公投、2010年政改的紛爭,香港民間內的裂痕,似乎一直沒能修補,直到今年年初戴耀廷提出了「佔領中環」來,似乎已重新團結起公民社會。經過6月9日的商討日,「佔中」的組織力已漸漸形成。7月1日大遊行更與民陣會師,整個運動的能量已能積儲相當。
從外強力打壓,自內離間分化,是破壞組織的常用手法,二者之中,當然以後者更為可怕。問題是,專制政權今次面對的,恰恰是一種溫和謙恭、陽光透明的態度,對輿論打壓,固然理性回應;對「同路人」的怨言謾罵或冷嘲熱諷,也絕不氣憤氣餒,更不用說反唇相稽。他們的強或弱,懂或不懂,都和盤托出,沒有隱瞞,沒有虛張聲勢。這一點,是因為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的學者和牧者性格使然呢,還是汲取了2010政改爭議時同路內鬨的教訓?實在值得公民社會細鑑。
當然,要讓公民抗命落地生根,要讓爭取真正民主的議題成為民間的關注,不能或缺的是面向中間派以及年輕人的解說和教育。教協理事方景樂和張銳輝已開展了相關的工作,如果他們得到更多的支援當然更好,但像2003年時A45關注組針對23條立法所做的言簡意賅的解說工夫,估計必已成為「和平佔中」組織者的議題;而進入學校、進入社區的說明,起碼是引發議論,甚至為第二次商討日進行先導醞釀,料想也已正在籌備。
不過,更不可沒有的,是對實現「佔中」的組織。目下最重要的關懷,顯然不是地點選擇,抑或啟動機制等等,而是讓政權明白,這次大規模的公民抗命是能夠實踐的,而且更會遍地開花,只有這樣,政權才會重視運動的意見。否則,像去年反國教科的一役,政府哪會把空喊「罷課」的口號放在心裡?如果口號喊完了根本完全沒有組織過甚麼,完全看不到實踐的意志,則換來的只會是對手的輕藐和竊笑。去年的經驗,固然要數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和韓連山等朋友的堅持和感召,但如此艱辛和凶險,也是缺乏組織之過。
組織是要彰顯實現的意志,是為了讓實現成為可能,所以,多說「不一定佔中」無益,當然,佔中不佔中,全看普選方案的民主不民主,但要讓特權階級不可能再瞞騙市民,不可能再拿種種不民主的方案來敷衍,則必須作好「必定佔中」「必能佔中」的預備,讓公民社會的團結力量在陽光下顯現,讓特權階級看箇清楚明白。(2013.0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