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布拉格之春 苏联武装干涉


苏联干涉

[编辑]武装干涉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
苏军决定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沙条约组织在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迟迟方撤。7月之后,局势有所缓和。8月3日晚华约在捷签署联合声明,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了。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机信号的“机械事故,要求迫降”,其没有理由不同意。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来源请求]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
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挥4个苏军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捣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军)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界。(西方向第二方面军)驻匈牙利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军)苏波合成军4个师进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军同时苏军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捷军开始全面电子压制。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被全部缴械,北约也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
这是苏军一次典型方面军群进攻战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动用4个方面军,4个坦克集团军,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6个师,约30万人。但由于进攻过快,两个战略方向的后备坦克集团军群均未出动,只动用了各集团军,师,团的直属坦克,共有9000余辆。
介于所有人都还没忘记1956年发生在匈牙利的悲剧,杜布切克并没有组织抵抗,在这次事件中仅有80个捷克人被杀,与匈牙利事变相比,大大减少。1969年4月,古斯塔夫代替杜布切克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8月20日深夜,苏联为主的华沙条约盟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占领了其全部领土。

[编辑]成立革命劳农政府失败

军事介入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干部中的保守派建立劳农革命政府计划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武装入侵当天的干部会议忙于准备9月9日的党员大会,而保守派准备的情况报告以及替换杜布切克领导层、成立新的领导核心的请求被打乱了步骤。因此,军事介入的报告传达到党干部会议的时候,保守派尚未能占领会议的大多数,因此会议最终决定发表指责军事入侵的声明。这样,由于苏联宣称这次武装干预是应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两者的声明成了针锋相对的矛盾。但是,建立革命劳农政府的计划依然在第二天于布拉格宾馆以及苏联大使馆内筹划。最终交涉的结果是,斯沃博达总统决定首先应释放杜布切克和与勃列日涅夫领导层直接交涉,拒绝了建立新政府的计划。

[编辑]第14次临时全党大会

22日,在布拉格的一处工厂内,匆忙地召开了第14次临时党员大会。这次大会是由布拉格党委负责人博夫米卢·西蒙向杜布切克建议的,并通过广播和党机关报纸向全国宣布。这样。在军事占领的非常事态下,1112名(最终为1219名)党员到会(由于交通原因,斯洛伐克代表只有15人参加,这也是后来斯洛伐克方面主张大会无效的理由之一)。大会最终声明,指责非法的军事介入,并支持被拘禁的杜布切克为首的领导集体。

[编辑]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的消极抵抗

军事入侵当天,国营电台除了播放国歌外,没有对外作任何广播。国际电话以及新闻社的对外电报也被封锁。只有唯一没有能被闲置的业余无线通讯,将这个事件在全世界公布。

[编辑]国际社会的反应

关于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入侵,21日,应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会中,巴西加拿大丹麦法国巴拉圭英国美国提出“入侵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干涉内政行为,要求立即撤退”的决议案,最终10票赞成、3票弃权和2票反对,由于苏联行使了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该决议没能生效。此外,加拿大提议联合国秘书长向布拉格派遣特使。武装入侵当天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哈耶克外交部长在24日到联合国指责武装入侵。但是由于缔结了《莫斯科议定书》,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撤回了议题,最终在联合国的议论失去了实际效果。
此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方面认同杜布切克政府的改革运动,但另一方面却没有采取任何具体行动。这是因为这起事件发生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开始以及对于改善美苏关系的期待”等背景之下,美国担心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导致了上述进程的中断。另外,由于当时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之中,对于提供北越武装的捷克斯洛伐克,约翰逊政府也无法作出积极的支持举动。因此,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相比较,更为重视同苏联的关系的约翰逊政府的反应,恰好说明了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互不干涉其势力圈的不成文规则。

[编辑]克里姆林宫的谈判

苏联在入侵后,面对国际舆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消极的抵抗之后,也决定接受斯沃博达总统的要求,从23日开始,在克里姆林宫展开双方谈判。但是,勃列日涅夫与以“反革命势力”罪名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的会谈遭到了非议。在莫斯科聚集的华约其他成员国首脑,始终坚持成立革命劳农政府,并强硬地建议如有必要可以实施一定期限的军事占领。另外,在25日的苏共政治局会议上,对于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所采取的解决事态的方案,也有人表示异议。

[编辑]“莫斯科议定书”

经过4天的会谈,26日,两个领导层签署了“莫斯科议定书”。其内容有15项,再次确认了控制媒体、更换改革派的切尔纳会谈的“合意”事项,同时明确宣布22日临时召开的全党大会的无效性。此外,对于干预军队的撤退问题,并没有明确撤军的时间。

[编辑]勃列日涅夫主义

这次事件之后,西方社会将苏联此次为武装介入所作的正当化理论,称为“限制主权论”或“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个理论主要通过9月26日苏联《真理报》所载论文《主权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国际义务》以及11月在波兰统一劳动者党第5次全党大会上勃列日涅夫的演讲(11月13日《真理报》)被明确化。主要内容即:“一国的社会主义危机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全体的危机,其他国家不能对此毫不关心,为了保护全体的利益,可以超越一国的主权。”这个理论从阶级的观点重新评价了主权,将保卫社会主义置于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之上。另外,勃列日涅夫主义并不是为了将军事干预正当化而在事后仓促形成的理论,在此之前的华沙信件和布拉迪斯拉发宣言中就有所体现。事实上,这个方针与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东欧政策基本一致,虽然冠以勃列日涅夫之名,却不是他的独创。

[编辑]“正常体制”的建立

从莫斯科归来的杜布切克领导层,对国民发表了继续改革的声明。但是,迫于苏联以及国内亲苏派要求执行《莫斯科议定书》的压力,杜布切克的回旋空间日渐狭窄。例如,在入侵军队撤退问题上,随着10月暂定驻留条约的签订,实际上将驻捷军队合理化(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才最终撤退)。另外,对于改革派的压力,最终也集中到国民爱戴的斯姆鲁科夫斯基身上,他被撤去了国民议会议长的职务。
另一方面,10月28日开始实施《行动纲领》中提出的联邦制。1969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1969年1月16日查理大学的学生扬·巴拉夫为抗议军事干预和改革的倒退,企图自焚。3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冰球锦标赛上,捷克斯洛伐克队战胜了苏联队,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众多的国民走上街头,拍手称快。此后,又出现了在布拉格围攻苏联航空公司办公点的事件。这一切都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对于苏联的厌恶和仇恨。苏联将这一系列事件定性为反革命势力的阴谋,要求杜布切克予以制止。
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继续实行“正常体制”,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结束。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参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