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到破坏,依据方针,本条目已获半保护。 请参阅页面保护方针及保护日志以获取更多信息。如果您不能修改此条目,您可以请求修改、在讨论页提出修改提议、申请解除保护、登录或创建账号。 |
民主进步党 | |||||
---|---|---|---|---|---|
| |||||
主席 | 苏贞昌 | ||||
秘书长 | 林锡耀 | ||||
成立时间 | 1986年9月28日 台北圆山大饭店 | ||||
总部地点 |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中正区北平东路30号10楼 (华山商务大楼) | ||||
党员人数 | 335,643人(截至2012年2月止) | ||||
国会席次 | |||||
议会席次 | |||||
政治立场 | 自由主义 中间偏左 台湾民族主义 反共主义 台湾独立 | ||||
国际组织 | 国际自由联盟 | ||||
网站 | http://www.dpp.org.tw/ |
中华民国 |
本条目所属系列:
中华民国政治及政府 |
显示▼
|
其他国家·图集 政治主题 |
民主进步党是一个台湾政党,简称民进党、DPP(来自其英文译名“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由党外运动各团体于1986年解除戒严与党禁前整合而成,乃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个具真正意义的体制内反对党,也是继日治时代的台湾民众党后第二个实际参政的台湾政党,同时是台湾最大的本土派政党。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至2008年间是台湾的执政党,现为台湾最大在野党[1]。
目录[隐藏] |
历史
党外时期
1949年,由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因中国大陆发生国共内战失败后撤退到台湾作为根据地,之后实施戒严长达三十余年(1949年-1987年),人民的参政权受到一定管制,但仍有部分党外运动人士(即非中国国民党人士)争取民主与参与政治的权利。党外声势逐渐发展壮大,1979年发生的美丽岛事件成为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吕秀莲、姚嘉文、陈菊等多人并因此而入狱服刑。
1980年代,党外实力逐渐整合,最终在1985年组成“党外中央选举后援会”,开始具备政党的雏形。1985年,党外中央选举后援会提名11人参选该年的台北市议员选举,结果全数当选。1986年7月起,由党外人士组成的“建党十人小组”[2] 开始秘密进行组党事宜。
1986年9月28日,由132人与会的党外中央选举后援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二楼敦睦厅开会,讨论年底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及立法委员选举的辅选事宜,朱高正提案要求党外立即组党:“我坚决反对,民主运动发展到这个阶段,大家还坐在那儿讨论‘组党筹备委员会’。当年雷震还在筹组政党阶段,就已经‘鸡仔鸟仔抓到没剩半只(鸡啊鸟啊抓到一只都不剩)’。组党靠决心与勇气,我正式建议:今天,现在就宣布组党!”此话一出,立即获得在场党外人士的热烈响应,全场开始讨论组党[3],最后决定采用由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4],主席费希平大声宣布:“民主进步党正式成立。”民进党创党后,十人小组又增加八人,扩大成为“十八人建党工作小组”[5],此十八人为费希平、傅正、尤清、江鹏坚、张俊雄、周清玉、谢长廷、游锡堃、陈菊、黄尔璇、康宁祥、苏贞昌、许荣淑、颜锦福、李胜雄、邱义仁、洪奇昌、郭吉仁。
11月10日,民进党在台北市台北环亚大饭店五楼文化中心举行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由费希平担任大会主席,朱胜号担任司仪,开始逐条讨论由黄尔璇、尤清与傅正起草的党章与党纲。党章除保留第12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及第13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其余完全照草案通过;党纲全文139条则采全案表决通过。11月10日晚上,由党员代表以无记名连记法选出黄尔璇等31位中央执行委员(中执委),再由中执委选出11位中央常务委员(中常委)。11月10日,民进党11位中常委在台北市元秾茶馆选举党主席;会中由江鹏坚击败费希平,当选首任党主席。[6]
由于当时组织政党是国民党政权所不允许的,国内外的焦点纷纷集中在当时的总统蒋经国身上。后来蒋经国以“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而默许民进党的成立。在解严之前,国民党当局仍不愿承认民进党;而当时大部份受国民党控制的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都以“民X党”、“X进党”暗指民进党。
第一次在野时期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员选举与国大代表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国民代表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民主自由,让被限制政治权利的台湾人民,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在此时,民进党主要通过发动街头游行等手段与国民党统治当局抗争,非支持者乃称民进党为“街头党”。民进党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绝国民党的要求,如期举行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11月30日,发生因流亡海外的许信良返台所造成的“桃园中正机场事件”。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民进党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中国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国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独[来源请求] 。在1989年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其中县市长选举部分,民进党取得了台北县、宜兰县、新竹县、彰化县、高雄县及屏东县等席次。1992年,首届全面改选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获得51席。1993年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并拥有6席。
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希望”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首次接受民意考验的中国国民党籍官派市长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台北市的选民,有相当数量是长久以来极力支持国民党的外省人族群,陈水扁能够当选首都市长,显示民进党已有对抗国民党的实力。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对外于1995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解除国际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疑虑。并对内主张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以化解长期的族群对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在立法院进行历史性的会晤,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遭辱骂。而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着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
1996年,是中华民国总统首次直接选举,民进党推选早期的独派宣导者彭明敏参选,但因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李登辉本身散发的魅力及对于本省籍选民的强大号召力,加上外在因素如1996中国导弹试射至台湾外海等举动而导致民进党惨败。党主席施明德辞去党主席职务以示为此次选举失败负责。但在地方上,民进党的势力依然强劲。
1997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中,施政满意度高达七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国民党籍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一般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原因,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之外,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前总统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也使其民调大涨;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严苛要求公职人员,及强势施行如废公娼等政策,被认为是拓展选票时的包袱,不过更基本的,还是台北市的选民结构中蓝大于绿以及国新两党候选人成功操作弃保所致。但在高雄市长选战中,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却因对手吴敦义的选举策略引发民众反感(在电视广告中邀请白冰冰控诉为白晓燕命案嫌犯担任辩护律师的谢长廷“不是人”),此反感盖过了谢阵营本身错误策略(指出吴敦义有绯闻,且证据被证实造假)的不良影响。谢长廷最终而以些微差距胜选,南台湾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情势首次出现。
选后,民进党内四大派系进行了中国政策的公开电视辩论,最终“大胆西进”与“强本渐进”两条路线互相妥协,达成了“强本西进”的共识。
1999年,为因应2000年总统大选,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民主的国家,目前国号就是“中华民国”。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参选正副总统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兴票案的发生使宋楚瑜的支持度大跌,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加上陈水扁提出的新中间路线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陈水扁最后与吕秀莲以2.5%差距胜选,实现台湾历史上首次透过民主机制达成的政党轮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