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东欧、南欧“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中的青年行为及特征

 

所谓“颜色革命”,是指某些政治势力,通常是一国反对派,在选举失败后,通过街头政治活动,借助民众力量夺权的行动,也称“选举政治变动”。“颜色革命”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只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现实的简单方式,更多的具有表征的作用。其在爆发的一系列革命中,一般都有一个明显的颜色作为标志,这是“颜色革命”称谓的由来。自2004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以来,随着媒体的报道,“颜色革命”之称在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把一系列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选举变动统称为“颜色革命”,包括: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底,乌克兰的“橙色革命”;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虽然它们有的以颜色命名,有的以花命名,但是从发动手法、内容、进程到结果都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讲,2000年南联盟的选举革命也属“颜色革命”范畴,只不过当时没有冠上此名罢了。在“颜色革命”过程中,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青年参与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街头政治,这其中青年组织的工作功不可没。

所谓“街头政治”,是指由政治组织或团体为了达到既定的政治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广大群众上街集会、游行进行抗争的政治活动。其一般采取非暴力的“和平民主”方式,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动员和组织方便,任何派别都可以组织和利用。“颜色革命”往往与街头政治密切相连,甚至经常以街头政治的面貌出现。有的学者认为:街头政治是“颜色革命”颠覆运动的最后阶段。目前,一般的看法是,“颜色革命”以选举为契机,以街头政治运动为手段,发动民众力量夺权。

在上述几个国家的革命过程中,青年的政治行为是通过参与青年组织而实现的,这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发动、组织青年学生大规模地参加街头示威等抗议活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的青年组织都是步南联盟的青年学生组织“抵制”(Otpor)的后尘,有着很深的Otpor经验的印记。这些青年组织,在格鲁吉亚是科马拉(Khmara,意思是“够了”),在乌克兰是波拉(Pora,意思是“是时候了”),在吉尔吉斯斯坦是凯尔凯尔(Kelkel,意思是“复兴”)。

在“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中,青年的表现非常活跃和坚决,起到了宣传、发动和冲锋陷阵的作用。青年的心理特点鲜明——求新、求变、有革命热情,通过积极参加青年组织卷入政治运动。他们通过散发传单、示威游行、张贴标语、当街集会、演讲等形式,积极参与“颜色革命”的进程,改变了民众对政治的冷漠,调动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可以说,青年的行为表现,对“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中青年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从众心理主导下的激情参与

东欧、南欧的“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过程中,青年们的行为受从众心理的主导非常明显,属激情型政治参与。他们思想单纯,在行动上缺乏深思熟虑,遇事易激动,情感强烈,往往只凭直觉的心理体验而不顾一切。青年们在从众心理的主导下,加入到学生运动中,却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及该负的责任一无所知。

以南联盟塞尔维亚青年组织“Otpor”(抵制)为例:1998年10月该组织成立时,只有几个发起人而已,到了1999年底已有4000人,到2000年数目膨胀到10万人。从数字的变化就可看出,该组织在青年中具有多么广泛的影响力。成为Otpor的成员手续极为简便快捷,有的招募处就设在大学校园里。在贝尔格莱德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加入Otpor是一种潮流,如果你不加入,会被讥笑为落伍。青年学生们在街头政治中积极参与,在墙上喷涂口号、标语,罢课示威,增强宣传效果,为反对派造势。但他们很多都是盲目的,以朴素的政治感情和热情为基础,缺乏对国内、国际形势冷静客观的自我省察和分析。乌克兰有许多人被问及为什么支持尤先科时,回答是“支持尤先科就是支持民主”,其盲目性、从众性可见一斑。民主既包含平等,也包括对于差异的宽容,对非己倾向的尊重。但在南联盟经历了巨变和解体之后,人们只看到了民主的形式,没看到民主的精神;只看到了政治,却没看到与政治相匹配的道德和修养。青年学生的政治激情过于理想化,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对形势的清醒辨别,成为了被政治斗争利用的工具。

2.非暴力、非政党性倾向明显

参与“颜色革命”的青年人当时的心理往往是不满国内反对派政党无所作为,急于改变国内政治沉闷的局面,反政党的倾向非常明显,使青年运动呈现非政党性特点。有很多青年学生加入Otpor,就是因为它的非政党性。该组织没有领导人,不是一个政党,除了用和平手段推翻米洛舍维奇以外也没有其他纲领。该组织的发言人也自认为是非政党性组织。在“颜色革命”中,街头政治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一开始,各个青年组织都把“绝不使用暴力”当作第一条戒律,这样就可以举起“民主”、“自由”、“公正选举”的旗帜,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游行、集会,乃至在中心广场安营扎寨、长期抗议下去。当局不敢贸然用暴力方式来镇压这种和平抗议,否则就会引来国际舆论压力和各种制裁。街头政治中的这些青年组织很明白这一点。从整个“颜色革命”的进程来看,青年学生的行为都集中在和平方式的宣传动员上,没有使用暴力,后期还有意识地替狂热情绪降温,呼吁参与者保持理智。当参加抗议活动的学生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国家安全部队对峙时,他们没有挑衅,而是鼓动和感化后者参加到他们的行动中来。“颜色革命”过程中,青年的行为体现着明显的非暴力倾向。

3.有组织的政治参与,显现青年组织主导下的群体认同

“颜色革命”和街头政治中,青年学生都是由青年组织发动、组织起来的,体现明显的有组织的政治参与的特性。青年组织也展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确保了“颜色革命”的非暴力性。

青年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性与成人感逐步显露。他们要求摆脱成人控制和束缚的愿望愈来愈迫切,渴望做到与成人平等,充分展示自己的新生力量,实现自我价值,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这些青年组织利用了青年人渴望展示自我价值,寻求群体认同,不满国内反对派政党无所作为,急于改变国内政治沉闷局面,反政党的心理,一般都提出简短鲜明的口号。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学生组织“Otpor”(抵制),所提的口号是“Gotovje”,意思是“他完蛋了”,运动的标识是黑白紧握的拳。格鲁吉亚青年组织名为“Khmara”(够了)。乌克兰青年组织“Pora”(是时候了),标识则是时钟,其象征着库奇马政府的末日指日可待。这些简短鲜明的口号在青年学生中反复重复、传染,对青年学生形成集体性心理暗示:推翻当权者就是民主,就是实现自我价值。青年学生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不在乎什么是逻辑、什么是真相,凡是能打动自己的感情的都是“真理”。

4.宣传组织方式充分体现网络时代的烙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年学生是对网络接受程度最快最高的一个群体。互联网上信息容量大、更新快,信息共享,而且具有快速、隐蔽的特点,很符合青年学生的口味。“颜色革命”中,青年学生们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力量,宣传组织、招募成员、联系发动、组织管理、信息共享等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

Otpor、Pora等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广泛利用互联网。2004年11月,当乌克兰大学生开始在基辅主要大街上竖起帐篷时,他们的网站也随即用英语向世界宣布了这件事。他们事后解释说,他们已预料到现政权将伪造第二轮投票结果,因此提前准备好了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在这同一天,许多乌克兰外交官,无论身在基辅还是国外,都宣布他们“完全和无条件地支持”尤先科。他们的声明通过电子邮件被传到世界各地。虽然库奇马政权控制了电视媒体,自称为“是时候了”(Pora)的大学生运动却利用互联网,搜索从斯洛伐克到格鲁吉亚的其他抗议活动。Otpor领导人之一的伊万•马洛维科在美国的帮助下,把自己的革命经验编成了一款网络游戏,用于培训其他的革命青年。该游戏名叫“更有力的力量”,玩家在游戏里领导着一支反抗力量,采取非暴力的抵抗方式,运用罢工、抵制商品、抗议、游行、示威等手段,来推翻政府或是驱逐某个腐败官员,并有10个不同的斗争环境可供选择。该游戏一发行就卖出700份,玩家有欧洲的、非洲的、亚洲的和北美的。“颜色革命”中广泛、有效、及时地利用互联网,体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的特点。

5.抗议手段新颖,标志和口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抗议手法多样化,做了广泛的民众动员

这些组织以鲜明的政治诉求,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以低门槛的加入条件吸引他们加入,燃起他们的革命热情,为“颜色革命”的组织和发动提供了生力军。南联盟塞尔维亚青年组织“Otpor”(抵制)的成员多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和高中生,甚至还有初中生。年轻人们聚集到贝尔格莱德市街头示威游行,并到处张贴反米洛舍维奇的海报、口号和标语。他们把自己的标志——一个握紧的拳头,喷涂到贝尔格莱德市墙壁上随处可见,青年们还穿着印有这个标志的T恤衫走来走去。他们的策略新颖多样: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扩大在青年人中的影响,使用油漆在塞尔维亚全境涂写反米标语和口号。标志也很醒目:一个握紧的拳头。口号非常简短,却很让人印象深刻:“Gotovje”(他完蛋了)。2000年7月到10月的3个月间,美国情报部门在南联盟境内,印制了写有塞尔维亚语“他完蛋了”字样的不干胶贴250万张,重达80吨。这个标语后来成为整个“倒米”运动的口号。选举期间,这些不干胶贴被大张旗鼓地张贴在塞尔维亚各处建筑物的墙上、电梯里,甚至用它们覆盖了米洛舍维奇的竞选广告。塞尔维亚青年学生在放假回家的时候,把革命的思想带回了家乡,影响了家人、邻居、居住的村庄乃至城镇。青年学生的活动像白蚁一样,悄悄地蛀空了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大厦。墙上喷出的口号——“抵制直到胜利”,影响越来越扩大。10万份塞尔维亚抵制信件在秘密的流传,Otpor渗透到各个省。在复活节期间,Otpor成员们分发象征着政府的鸡蛋,他们对收到的人说:“它是很硬,但会碎的。”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时,大学生青年组织“是时候了”(Pora)组织乌克兰大学生们在基辅市街头竖起帐篷,搭建了一个帐篷城,进行抗议示威。他们还通过网站、不干胶在互联网和街头上传播讽刺政府的笑话,这些都成为了选战中的有效武器。他们的舆论抓住了民众对生活状态不满的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不满的渠道,广泛、多样、深入的宣传吸引了大量普通民众参与到抵抗运动中来。

(摘编自烟台大学刘星主持并完成的团中央2006-2007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东南欧“颜色革命”、街头政治中青年行为研究》报告)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译者 : 《纽约时报》纪思道:嘲讽的威力

 

核心提示:推翻独裁者只是嘲讽式草根运动的一种应用。在同贫困和诸如犯罪等社会病态的斗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潮流就是使用类似模式的青年运动,从下至上来改变各种文化规范。

原文:The Power of Mockery

作者: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

发表:2011年4月16日

翻译:阿拉伯的劳伦斯

校对:@Freeman7777

中东起义背后最绘声绘色的故事,并非卡扎菲上校性感的乌克兰护士,也不是中情局成袋的现钞。由塞尔维亚学生和一位耄耋之年的美国学者所精心拟定的非暴力革命战略如何挑战埃及,突尼斯,巴林和许多其它国家的独裁者才是最值得称道的传奇。

2000年推翻了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青年运动组织Otpor(反抗!)绘制了这个“桶中起义”的蓝图。Otpor有这样一个观点,对抗独裁者最有效的武器不是炸弹或激烈的言论,而是嘲讽。Otpor的成员曾把一个印有米洛舍维奇照片的油桶沿着街道滚动,并邀请人们用棒球棒来击打油桶。

Otpor的战略和一位满脸皱纹的波士顿学者吉恩・夏普的学说不谋而合。夏普在美国并不为人所知,但是他却让外国的独裁者不寒而栗。目前,他那推翻专制暴君的指南式著作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它的阿语版本去年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

在推翻米洛舍维奇之后,Otpor开始为来自其它国家,包括很多来自中东地区的民主活动人士举办培训会。

几天前,埃及四六青年运动(这个运动领导推翻了总统胡思尼・穆巴拉克)领导者之一的穆罕默德・阿德尔告诉我说,“我们大概有15个人从埃及去了塞尔维亚。我们当前在开罗使用的办法就是在塞尔维亚学到的。”

他说,他在塞尔维亚学到最重要的一课,就是非暴力的威力:“如果有人正在殴打你,不要去攻击他。不要用任何暴力跟他们对抗。你只要拍下他们的照片,把他们放到互联网上。”

推翻独裁者只是这种草根运动的一种应用。在同贫困和其它诸如犯罪等社会病态的斗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潮流就是使用类似模式的青年运动,从下至上来改变各种文化规范。

蒂娜・罗森伯格是一名资深作家和记者,也是纽约时报网站观点(Opinion)栏目的撰稿人。在她的新书《加入俱乐部》(Join the Club)中,她提供了一个睿智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为达到社会变革而发起的从下至上的倡议。我最喜欢的例子就是书中提到的青少年吸烟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起到劝阻青少年吸烟的作用。电视广告说,吸烟会把你们的牙齿变黄,会要了你们的命,但是青少年们却觉得自己刀枪不入。成年人联合反对青少年吸烟,还有什么比在他们吸烟的时候不停唠叨更容易让他们逆反的呢?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垂头丧气的反烟倡议者开始向青少年展示,烟草公司是如何操纵他们使他们上瘾的。从佛罗里达开始,青少年们设计出一系列搞笑又让人难堪的,以恶意电话为模式的电视广告。

其中一个广告表现了几个青年人给一家推销香烟的广告机构打电话的过程。孩子们说要给那家机构颁发杀害大量青少年的奖励,那里的员工吓得惊慌失措。

在一个于多个国家播放的广告中,一位年轻人给一家烟草公司打电话,说自己是一名遛狗者。他向烟草公司提供了一个商业建议:他想把狗尿卖给烟草公司。他在广告中这样解释,“狗尿富含尿素,而香烟里就含有尿素。”

罗森伯格指出,“好像在公共健康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人使用过恶意电话发起媒体运动。”但是这个广告却成功了。

这场青年运动传播到了其它国家,它避免任何诸如“别吸烟啦”一类假惺惺的信息。它把孩子们从利用烟草进行反叛,引导到反抗烟草上。在二十年间,佛罗里达州有着全美最多的高中一年级辍学生和吸烟初中生。不到十年,该州高中生吸烟率下降了一半。

通过团队努力来改变文化的做法并不新鲜。它是戒酒无名会(Alcoholics Anonymous),体重看守者(Weight Watchers),小额信贷群体和众多消除贫困、犯罪和黑帮暴力的倡议模式的一部分。罗森伯格举了一个位于哥伦比亚特区,名叫Benning Terrace的住房项目区的例子。该地区在两年中曾有53人死于帮派暴力。接着,一个由地方刑满释放者和前吸毒者组成的团体参与了进来,并开始同帮派分子一起干活。

刑满释放者拥有警察和社会工作者都没有的街头形象,他们同帮派年轻人一起干活,让他们觉得黑帮暴力并不“潇洒”。之后13年,那里再也没有一起跟黑帮有关的杀人案。

另一个例子,则是为提高黑人大学生的微积分成绩而做的超级成功的努力。这项活动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那里的黑人学生的微积分平均成绩只有D+。该项目把黑人学生和西班牙裔学生安排成一个个小团队,让他们提供同伴帮助,而通过某些手段,这些参与者现在的微积分成绩比白人和亚洲学生都要好。

有时候,改变社会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一群携手打拼、对(习惯、习俗)不当回事、喜欢说俏皮话的学生。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金钱流向捆绑颜色革命

 

东欧的一场又一场颜色革命是什么样的呢?

与1989年中国天安门广场上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每次都是换汤不换药。学生和青年运动的新面孔打头阵,吸引其他人跟风参与进来。

他们总有一个标志,一种颜色和推广策略。

在塞尔维亚,领导推翻米洛舍维奇的“抵抗组织”(OTPOR),用T恤衫、传单、旗帜充斥街道,上面印有黑白色的拳头,那是他们反抗的象征。在乌克兰,标志是一样的,但是颜色变成了橙色,格鲁吉亚的是个玫瑰色的拳头。而委内瑞拉的变了一下,没有用紧握的拳头,而是黑白的张开的手掌。

颜色革命总出现在有战略资源、自然资源的国家。天然气、石油、军事基地和地缘政治利益都在其列。他们也总是针对有社会主义倾向,反帝国主义的政府。美国在那些国家推行的是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倾资本主义、倾帝国主义的运动。

他们总是在竞选前后或其过程中发动抗议造成动荡,以加剧紧张气氛,质疑可能的欺骗行为,也以没有反对派为由质疑选举(通常情况事实也是如此)。同样的机构在那里提供资金、培训和咨询: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国家民主捐助基金会(NED)、国际共和研究所(IRI)、国家民主协会(NDI)、自由之家、艾伯特爱因斯坦研究院(AEI)和国际非暴力冲突中心(ICNC)。AEI和ICNC提供专家培训,引导“非暴力”变革的青年运动,并引以为豪。

这一战略旨在削弱和扰乱国家的权力支柱,削弱安全部队,制造一种混乱和不稳定的感觉。这一战略创始人之一、AEI的主管之一的罗伯特·赫尔维上校,解释说目标不是摧毁武装部队和警察,而是“转化他们”。说服他们离开现在的政府,“并让他们知道他们在今后的政府中有一席之地”。他们用青年去试着削弱安全部队,并让安全部队更难参与到公众抗议活动,塞尔维亚非暴力学生运动“抵抗组织”(OTPOR)的创立者波波维克透露赫尔维教他们“……如何在体制中选人,比如警察,然后告诉他们我们都是受害者,他们和我们都是,比如警察的职责不应是逮捕的抗议者……”

这是一个针对安全部队、公职人员和普通大众的精心策划的战略。它包含有心理战和街头抗议,给人一种国家即将爆发人民起义的感觉。

2003年,艾伯特爱因斯坦研究院(AEI)来到委内瑞拉。赫尔维上校亲自给委内瑞拉反对党教授了9天的课程,教他们如何在国家“重建民主”。AEI年报显示,反对党、非政府组织、激进主义者和工会参与了讲习班,并学习了推翻独裁者的方法。那是他们领导的反对查韦斯总统政变失败的后一年。AEI的干预出现了一年的街头暴力,持续的破坏稳定的企图,和针对查韦斯的重新公投。反对党以40∶60溃败,但声称选举存在舞弊。他们这一指控是毫无意义的。几百个国际观察组织,包括卡特中心、美国国家组织,可以证明选举过程透明、合法,不存在舞弊行为。

1996年至1997年在塞爾維亞抗議

 

在抗議的學生,攜帶,列“貝爾格萊德是世界”的旗幟

在1996/1997年冬季反米洛舍維奇在塞爾維亞抗議活動,是指所舉辦的大規模抗議塞爾維亞反對黨(Zajedno聯盟)和大學生,在政權試圖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1996年地方選舉後的選舉舞弊

1996年11月17日開始的抗議在尼什數千名反對派支持者聚集抗議選舉舞弊。貝爾格萊德大學的學生加入1996年11月19日,抗議活動持續,即使1997年2月11日,米洛舍維奇時簽署的“ 特別法 “,接受了反對派的勝利,恢復執行在幾個城市的地方政府,但不承認有任何不當行為。抗議最強的,他們在那裡聚集了20萬人在首都貝爾格萊德,但在在塞爾維亞大部分城市和城鎮蔓延。

在集會過程中,學生分別來自公民的反對派領導的Zajedno(一起),然後聚集在聯合舉行了他們的抗議。其實,學生的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到1997年3月22日,額外要求更換管理貝爾格萊德大學和大學自治返回。

理查德·霍爾布魯克就在他的回憶錄中的問題,回顧,美國人無法支持二克林頓政府過渡時期,由於抗議:

一個顯著的挑戰,以米洛舍維奇12月展開[1996],由三個政客們一起團結在名為Zajedno的運動,或一起運動的領導在貝爾格萊德街頭。幾個星期以來,成千上萬的貝爾格萊德市民冒著零下的天氣,呼籲民主。但華盛頓錯過了機會,影響的事件,除了一個無效的華盛頓之行,Zajedno沒有與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的接觸,以及主管部門派出高級官員擔心,他們的訪問將被用於支持米洛舍維奇沒有貝爾格萊德。對於首次在18個月,米洛舍維奇認為沒有顯著的美國的壓力,轉向極端民族主義者,包括卡拉季奇的支持,。他的戰術技能救了他,並在幾週內,一起運動一起是沒有更多的,因為它的領導人彼此分裂。[ 1 ]

註釋

  1. ^ 理查德·霍爾布魯克以結束戰爭,P。345

參考

另見

外部鏈接

存根圖標
1996年至1997年在塞爾維亞抗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推翻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推土機革命)

 

推翻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推翻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推土機革命)

5。 oktobar mapa.png

日期
2000年10月5日

位置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特徵示威騷亂

導致數字2(非暴力)死亡

一系列事件發生在2000年後,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總統選舉,並在最終的垮台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政府於2000年10月5日。它有時被稱為“'5 10月推翻的,有時俗稱”美國Bager revolucija“,翻譯成英文推土機革命後,整天在抗議工程車輛的經營中最難忘的事件之一Ljubisav喬基奇發射他的引擎(實際上是既不推土機挖掘機 - “美國Bager”在塞爾維亞-而是一個輪式裝載機),並用它來收取的RTS建設。

內容

活動選舉前

米洛舍維奇被推翻,作為一個自發的革命。然而,有一年之久的戰鬥,涉及數以千計的塞族人在戰略,剝奪了他的合法性的領導人,把對他的安全部隊,並迫使他呼籲選舉,結果他現在承認。[ 1 ]

1998年,有十幾名學生會面形成Otpor,塞爾維亞的“抵抗”。分析1996-1997年抗議的失誤,他們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組織(戰略,規劃,招聘)和一切必要的持續戰鬥。以上,他們的大學和獨立媒體的騷擾施加政治控制的新法律的憤怒鍍鋅,Otpor的學生要求取消對米洛舍維奇和建立民主和法治。[ 2 ]

在此之前,米洛舍維奇被打擊反對派,非政府組織和獨立媒體。從1991年起,有民間抵抗運動的打擊,他的政府,最終在2000年10月主要非暴力革命。[ 3 ]作為南斯拉夫總統的第一任期內,他在辦公室年底接近(他以前一直當選塞爾維亞總統在兩個方面,從1990年至1997年),於2000年7月6日,總統選舉的規則發生了變化。雖然南斯拉夫總統以前一直只選擇一個長期由立法機關,在南斯拉夫議會,這是我們現在要通過直接選舉產生的兩輪總統選舉的投票制度最多的兩個詞。許多圍觀者認為,支持這些改革對米洛舍維奇的意圖有更多比改善民主與控股權。[ 4 ]在27日二○○○年七月,當局宣布,在年初選舉是要被舉行24二○○○年九月,雖然米洛舍維奇的長期件天大“牛逼,直到2001年6月到期。也將於同日舉行的聯邦議會,國民議會(上議院選舉Većegrađana),以及地方選舉。

消息公佈後不久,反政府的青年運動Otpor領導推翻政府,並帶來一個更民主的運動。有一個統一的反對,在塞爾維亞18個反對黨組成的塞爾維亞民主反對派(DOS)聯盟,沃伊斯拉夫·科甚圖尼察作為候選人面對米洛舍維奇。除了 ​​這兩個主要反對黨,塞爾維亞激進黨塞爾維亞復興運動也有他們的候選人(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沃伊斯拉夫·Mihailović分別),但選舉的主戰場是一個米洛舍維奇和科甚圖尼察之間。競選活動歷時兩個月左右,是非常緊張的無數事件,叛國,關閉獨立媒體的指責,甚至謀殺。2000年8月25日,一個月前的選舉,前總統,塞爾維亞總統伊万·斯坦博利奇,米洛舍維奇副DOS的支持者轉向,被綁架和殺害的特別行動組人員。2005年,法院認為斯坦博利奇的暗殺為了從米洛舍維奇。[ 5 ]

選舉

主要文章:南斯拉夫總統大選,2000年聯邦共和國

於2000年9月24日進行表決了。在DOS聯盟報導,超過半數的選票,贏得沃伊斯拉夫·科甚圖尼察。政府控制的聯邦選舉委員會聲稱,沒有候選人贏得超過50%的選票,科甚圖尼察和米洛舍維奇之間的第二輪將採取地方。表決主要是在黑山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的抵制。然而,米洛舍維奇正式獲得了大幅度在這些國家的部分。這些意外的結果激起更強的指責選舉舞弊,導致DOS和平抗議,呼籲推翻政府。

在聯邦選舉委員會的正式結果,可以發現一些明顯的違規行為。例如,有效和無效票的數字的總和不等於選民人數的投票站的選民在投票的人數的總和,在家的選民投票,超過選民總數;總和所用和未用的選票是比較合資格的選民人數由117244短號碼,合資格的選民人數在選舉之前宣布的不同,並在總統,聯邦和地方選舉結果不同[ 6 ]等,所有這些差異引起了巨大的憤怒。結果被宣布為假後,立即米洛舍維奇被刪除,新的正式結果宣布不久。新的結果幾乎相同,除了總票數的數量和米洛舍維奇,而這兩者都是由125,000-130,000票票,從而使科甚圖尼察絕對的第一輪選舉中獲勝。

抗議和推翻

抗議期間的重大建築地圖

最初的抗議與罷工開始在Kolubara地雷,大多數塞爾維亞的電力需求產生。抗議活動於2000年10月5日達到的高度。抵達貝爾格萊德的幾十萬來自塞爾維亞抗議者抗議。不同於以往的抗議活動,有沒有大規模的警察鎮壓。議會抗議期間被部分燒毀。

抗議經常被命名後,整天抗議最難忘的事件,其中工程車輛運營商之一的“推土機革命” Ljubisav喬基奇綽號發射了他的引擎(實際上既不是挖掘機,也不推土機,而是輪式裝載機,事件名字是不準確的進出方便),並用它來收取的RTS建設。其租客,塞爾維亞國營電視台RTS,十年是一個符號和米洛舍維奇的統治堡壘。站時的RTS工作室被接管,迅速 ​​改名“諾維轉運站”(“新的RTS”)作為該政權已經失去了權力的標誌。

雖然沒有更大的暴力升級,主要是和平抗議,2人死亡。jasmina約萬諾維奇屬於輪式裝載機[ 9 ]根據其他來源,一輛卡車[ 10 ],和莫姆契洛克Stakić屈服於致命性心髒病發作。[ 11 ] 65人在騷亂中受傷。[ 10 ]

在選舉和抗議時,米洛舍維奇說,他會欣然辭職,但只有當他的任期於次年6月到期。由於抗議所造成的壓力,米洛舍維奇於2000年10月7日辭職。

後果

一個DOS的勝利,保證12月在議會選舉中,在那裡,他們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多數。2001年4月1日,米洛舍維奇被塞爾維亞警方逮捕,隨後被轉移到海牙前南問題國際法庭被起訴。他死在他的牢房 2006年3月11日,前幾個月,他的審判的結論。

進一步閱讀

  • 帕沃爾Demes,,約爾格Forbrig(主編)。回收民主:公民社會和德國馬歇爾基金,2007年在中歐和東歐的選舉變化

另見

參考

  1. ^ [1] ;“把一個獨裁者”,,史蒂夫紐約,公共廣播,4月,2003年
  2. ^ [2] “ 把一個獨裁者”,,史蒂夫紐約,公共廣播,4月,2003年
  3. ^ 伊万Vejvoda,“公民社會與米洛舍維奇:塞爾維亞,1991-2000年”,在亞當·羅伯茨蒂莫西·阿什(合編),民間性和強權政治:從甘地的非暴力行動的經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95-316頁。[3]
  4. ^ “米洛舍維奇:鞠躬,沒有跡象”BBC新聞。2000年7月6日。。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822194.stm
  5. ^ “Ulemeku的40戈迪納,Markoviću15” (塞爾維亞)。B92。2005年7月18日。。http://www.b92.net/info/vesti/index.php?dd=18&mm=7&yyyy=2005
  6. ^ “取得了聯邦選舉委員會更改此外,法律嗎?” (塞爾維亞)。CESID。2000年10月2日。。http://www.cesid.org/vest.jsp?id=178
  7. ^ 聯邦選舉委員會選舉的正式結果塞爾維亞政府網站,2000年9月28日)(塞爾維亞)
  8. ^ ElectionGuide.org:塞爾維亞和黑山
  9. ^ “Otkriven的spomenik Jasmini約萬諾維奇”B92量子密鑰分配。2002年10月5日。http://www.b92.net/info/vesti/index.php?yyyy=2002&mm=10&dd=05&nav_id=72070 (塞爾維亞)
  10. ^ B “的締約方,公民的標誌10月5日”B92。2007年10月5日。 . http://www.b92.net//eng/news/politics-article.php?yyyy=2007&mm=10&dd=05&nav_category=90&nav_id=44315
  11. ^ “莫姆契洛Stakićumro NA ulicama Beograda” 。:GLAS javnosti。2000年10月6日。http://arhiva.glas-javnosti.rs/arhiva/2000/10/07/srpski/P00100607.shtm (塞爾維亞)

外部鏈接

推翻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纽时曝陈离馆内幕:三势力较量 威胁和反威胁

 

5月2日,陈光诚和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美国大使馆内交谈。(美国大使馆提供)

纽时曝陈离馆内幕:三势力较量 威胁和反威胁

【2012年05月10日讯】(记者唐书玉报导)陈光诚自4月26日逃脱家乡软禁,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但在5月2日又离开使馆被送到北京朝阳医院。纽约时报日前再曝围绕陈光诚的美中谈判全过程,存在着“威胁与诡计”,其中中共官员两派斗争激烈。到目前为止,陈光诚的下一步安置,两国并无达成正式协议。虽然陈在周二说,中国已经接受他出国申请,但其中变数依然存在。

希拉里批准让陈光诚进入使馆

纽约时报5月9日报导,美方说,关于陈光诚为4月22日从家中出逃所做的准备,美方一无所知。只有在三天后(4/25)当何培荣给使馆打电话说,陈被藏在北京的郊区,他的脚在逃亡过程中受伤,美方知道此事。

美东时间4月25日深夜,国务院开会讨论此事件,最后希拉里批准让陈进入使馆,然后陈就两次快速地被从一辆车转到另一辆车,最后进入使馆。一位美官员说:“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由此带来的后果无法预测。”

当陈在使馆期间,美国政府在华盛顿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来决定如何控制来自这个突发事件的危机。当时,由国务院牵头做各项安排,白宫通过安全视频电话对发展进行监控。然后在4月27日,坎贝尔通知中国大使张业遂,陈在美国使馆的消息。张对此消息表现很震惊。

然后坎贝尔飞往北京, 骆家辉大使紧急结束他在巴厘岛的休假返回北京。还有当时正巧在中国参加一个美中会议的国务院法律顾问高洪柱先生,当他正准备登上三峡的观光游船时,接到希拉里办公室主任米勒的电话,要求他找一部安全的电话通话。然而距离他游船最近的能找到安全电话的地方是4小时车程以外的美国驻成都领事馆。

当使馆的医生给陈做检查时,事情变的更复杂。除了脚部受伤,陈说他的胃很痛,他坐的椅子上都是血。这让医生担心他可能患有胃癌,也加剧了美方认为他需要尽快去医院确诊和治疗的紧迫性。

中美谈判经过

美国与中方的谈话4月29日开始,起初并不顺利。美方首先遭到来自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的抱怨,说美方违背了外交惯例。中方建议取消在四天后将召开的美中高级峰会。美方对此暗示说美方准备离开,但仍希望利用建设性的谈话来解决问题。

高洪柱先生准备了一份备忘录,建议陈在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一个由纽约大学赞助的课程。中方反对,认为那个课程“太西方化”。然后美方马上同时展开两个对话,一个是由坎贝尔与中共官员谈,一个是由骆家辉,高洪柱和陈谈。

当时,陈说他不想离开中国,但他害怕离开美国使馆。然后高洪柱问他是否打算在使馆住30年,还给他讲了著名缅甸异议人士昂山素姬的经历,以及高洪柱的父亲,一位外交官,在1961年逃离南韩去美国的艰辛经历。

最后中方同意考虑给陈提供选择,但他们要求在36小时内把事情解决。他们给陈提供其他7所中国的大学供其选择,但对陈要求为他的遭遇做出调查,表示不满。

当美方拿出一份有13个人名的名单,包括陈的兄弟和侄子在内,要求中方给予保护时,这触怒了中方。一个中国官员突然拍着桌子说:“整个事情在36分钟内就能解决,用不了36小时。把他(陈)交给我们就是了。”

后来,陈光诚让中方先表示出诚意。中方就把他的妻子和孩子通过火车接到北京。美方官员见到他们后,把自己的电话给陈的妻子,她给陈打了电话。电话是被中方监听的。

威胁和诡计的出现

当陈光诚对离开使馆表示犹豫时,美国方面告诉陈光诚,中方表示陈不离开使馆就将把陈的家人送回山东。批评家们认为这是一种威胁,让陈在此胁迫下,不得不离开使馆。对此,骆家辉,坎贝尔和其他美官员都予以否认。但一名美官员承认:“我们很清楚的告诉他,到目前我们从中方所能得到的对他安全的保障就是这些。”

周三希拉里抵达北京后的几小时内,让副手参与安排将陈光诚从美使馆送到医院。但很快原有的计划都泡汤。在开往医院的车上,陈给律师滕彪打电话。滕说陈离开使馆是个错误。陈在回答腾时,说“不是,不是,我想这么做”…..“这是个好办法。”

到医院以后局面变的混乱起来。与报导说的相反,当时中方没有反对美方外交官留在医院过夜。实际上,是外交官自己离开的,因为他相信陈想和妻子单独在一起。

(此时陈光诚已经表示想要离开中国去美国。)

周四也很混乱。报导说中美协议破裂,由此共和党人严厉批评美国政府。然而在医院里,对陈做的医学检查花了很长时间,这让美方无法和他直接接触上。医生发现他患的不是胃癌,而是肠炎。

直到周五,美方与中方高级外交政策官员戴秉国讨论,希拉里终于把陈的事件提出来。她说,陈先生应该去美国。中方对此感到“震怒”。他们认为这个提议违背了此前双方经过30个小时谈判后,美方所做的(保密)保证。中方坚持对陈在美方的帮助下,甚至在美国国会成员的帮助下,进入美使馆的消息要给予绝对保密,不许公开给予证实。

但希拉里明确表示,当她面对媒体时,她不得不谈及陈光诚。然后一场诡计在会后上演了:在几小时内,中共(震怒消失)发布声明,陈可以像任何公民那样去国外留学;美国务院宣布将加快为陈办理赴美签证。

谈判中三股势力较量 威胁和反威胁

当陈进入使馆后,奥巴马总统第一个被告知此消息。但之后他拒绝对陈光诚的未来安排做评论。有一次他被记者直接问到时,也没有说。希拉里也在与中方领导的会谈中回避陈的事件,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中方提供空间,让他们能私下处理这件事,以便不被张扬出去。

美官员说,“即便我们拟定出就此事对外发表声明的文字,与中方谈判,他们也可能予以否定。在亚洲社会,面子比合同更重要。”

在谈判中双方在出现对抗时,谈判变的充满较量,威胁和反威胁,有时使用的手法很可笑。比如,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就曾为躲避公众视线,特意从饭店装卸货物的旁门溜出去。

在事情发展中,中国安全机构人员的态度激烈。当陈在医院时,他们窃听或截断使馆官员打给陈和他妻子的手机电话。有一次当陈,陈妻和美国使馆官员Robert Wang正在通话时,中方安全机构人员无礼的拨了进来。美方因为害怕中国限制他们进入陈所在的医院,甚至曾经考虑乔装成护士进入医院。

当希拉里介入此事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说,他不想再和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继续讨论此事。

美方发现:中共领导层强硬派和改革派之间斗争激烈

美国在谈判中发现,陈事件凸显出中国领导层强硬派和改革派之间日趋激烈的斗争。在谈判中,美国法律顾问Harold Koh曾在会议室楼道里看到一个来自中国安全机构的官员和对方一个来自中国外交部的官员争论,陈就该受到惩罚,不该给美国人惯坏了。

在医院时,陈用美方事先给他编制好程序的三部手机与外部联系,公开他的要求 – 他不寻求政治庇护,他要求中国中央政府对他遭受的迫害给予调查。

推特上的信息说,藉助科技的力量,陈戏剧般的把电话打到国会正在进行的关于他的紧急听证会。这让中方感到很局促,也让美方抓狂。

当时,在与自己的律师和太太谈话后,陈突然改变主意,决定他不能留在中国。那一刻,对他的改变,美方不知所措。一位美官员说,知道他改变主意时,“我们真花了些时间才找到下一步的方向。之前为达成方案,我们已经筋疲力竭了。”

双方未达成正式协议 只有一系列“相互谅解”

希拉里的介入最终导致对陈所做的第二种安排—让陈来纽约大学读书,但不是赴美寻求政治庇护,因为中共认为给予他庇护会让中方蒙羞。这一安排的有关细节没有被公开,但计划是让陈在几日后启程。

陈的改变让双方的外交变的更复杂。事实上为了一位中国公民而展开两国间的谈判,中方对这种概念本身就不能接受。他们拒绝向美国做出任何承诺。到目前为止,双方就此事没有在达成官方协议,只是一系列简单的“相互谅解”。

到目前,就陈的下一步安置,两国并没有达成正式协议。虽然陈在周二说,中国已经接受他出国的申请,但其中的变数依然存在。

(责任编辑:林锐) 纽时曝陈离馆内幕:三势力较量 威胁和反威胁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金钱流向捆绑着颜色革命(1)

 

问:恩道尔不是来过中国吗?有人质疑这个人的身份说他是中国人假冒其名。

司马南:您这两句话放到一块不矛盾吗?

所有的质疑都不奇怪,奇怪的是明知仅仅质疑是不够的,却不肯拿出证据来。没有证据,与胡同口老槐树下摇蒲扇侃大山有什么区别?质疑者的功夫应该下在用事实证明恩道尔几本书中所陈述的事实不是事实,包括证明恩道尔本人是被别人冒名的。

其实,恩道尔先生关于美国策动颜色革命服务于美国战略目标的说法并不特别,崔之元先生转来一份材料,标题叫作《颜色革命:“美国制造”的政权变更新形式》,作为备注我把它放在这里,姑且算做一家之据、一家之言。

观点分歧没关系,资料总是可以共享的,大家高兴可以随便看看。看看美国国务院的财政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人家在为颜色革命的情报和实践忙活一些什么。美国国际开发署,作为美国发展其全球经济和战略利益的主要实体,其各个部门致力于过渡计划,重建,冲突管理,经济发展、治理和所谓推进民主这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结论很简单,“哪里有政变,哪里就有符合美国利益的颜色革命或者政权变更,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钱也流向哪里”。

1983年,美国制定了一种以推行民主为由,颠覆对其不利的国家政府的新战略。通过设立半私营的“基金”,比如,艾伯特爱因斯坦研究院(AEI),国家民主捐助基金会(NED),国际共和研究所(IRI),国家民主协会(NDI),自由之家和后来的国际非暴力冲突中心(ICNC),美国政府开始向国内政党和海外推进美国计划的团体提供资金和战略援助。

在所有这些基金会和研究所的背后是美国国务院的财政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如今,美国国际开发署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安全、情报和国防重要的一部分。2009年,美国正式宣布了“反暴动联合行动”,如今,美国国际开发署,作为反暴活动的一部分,是美国发展其全球经济和战略利益的主要实体。其各个部门致力于过渡计划,重建,冲突管理,经济发展、治理和民主。几百万美元主要通过这些部门从政府流向政党、非政府组织、学生组织和在全球推进美国计划运动。哪里有政变,哪里就有符合美国利益的颜色革命或者政权变更,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钱也流向哪里。

2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上,也有很多的钱来自美国,不过,香港凭借其特殊地位往往中间转上一道手,那些钱便极其隐蔽地以香港市民赞助的名义流了进来。

当然,仅仅有钱进来不符合USAID的战略目标的总要求,所以,那时候,“美国之音”汗流浃背最卖块了,对中国的华语广播播音时间加大到24小时,他们大量散布、重复广播各种谣言。

小布什的爹地,老总统布什干脆直接上阵,动辄发表关于天安门的讲话,当然话是要捡好听的说了,床帏之间的事情,拿钱策动中国内乱的事情,USAID的战略目标的事情当然是不能讲的啦。小布什的爹地说:“全世界都在关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自由的思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具有想象力的全世界男女”……“美国将做它所能做的一切,来鼓励中国的年轻的追求自由的人们”。

什么叫“美国所能做的一切”?我不全知道。

颜色革命:俄罗斯邻近各国民主化与美国战略- 软战争

 

目录

  • • 总序
  • • 颜色革命:俄罗斯邻近各国民主化与美国战略
  • • 说明
  • • 本记录片主要人物
  • • 一、引子
  • • 二、“革命领袖”与其金主在斯洛伐克的聚会
  • • 三、发生在吉尔吉斯的“革命”
  • • 四、颜色革命幕后的主人们
  • • 五、格鲁吉亚的真正老板
  • • 六、华盛顿的世界“革命”中心
  • • 七、俄罗斯的“革命”对攻战
总序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自己存在的20年时间里,曾经在100多个国家的民主变革斗争前沿努力工作;在最近18个月之内,我们亲眼目睹了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推行“民主”,进行政权更迭,几乎耗费了3000亿美元资金,而在其他许多国家推动“颜色革命”,仅仅花费了不足46 亿美元资金。
     ——2005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于国际共和研究所(主力颜色革命推动机构,麦凯恩任理事会主席)2005年度“自由奖”颁奖仪式
颜色革命:俄罗斯邻近各国民主化与美国战略

纪录片

说明

  ·本文对话文字等均取于日本NHK翻译版、法国CAPA2005年原创的同名记录片,版权由原制作者和译者所有。
  ·该记录片观看网络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A2MDk5MDg=.html
  ·“革命”、“民主”等词汇均取片中原人物之口,并非词汇本意,也非整理者之意。
  ·七个部分的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原片无。
  ·本文可自由转载。

本记录片主要人物

  美国:
  ·布什:美国总统
  · 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1936年8月29日—)美国的政治家、相当具有影响力的共和党人物,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资深参议员,现作为共和党惟一的总统竞选人。从十几年前开始,作为共和党国际研究所的代表,向世界输出民主主义。麦克·斯通印刷厂的经费也来自该研究所。
  ·贝基·里夫:负责东方国家的美国政府顾问
  ·吉恩·夏普:从四十年前开始,从事有关非暴力革命的写作,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对历次革命有深远影响。
  ·波普·海尔比:美国陆军的退役将官,把夏普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成功指导了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供职于美国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指导着吉尔吉斯、乌克兰等各国的颠覆政权行动。
  俄罗斯:
  ·普京:原俄罗斯总统,现俄罗斯总理。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年轻漂亮的俄国民运领袖,就开展刚刚开始的反普京运动向布鲁斯·杰克逊求援。
  ·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俄罗斯政府设立的对抗颜色革命的专门部门人士,要求维护俄罗斯主权,拒绝美国干涉内政,能够动员‘纳希’来进行对抗。
  吉尔吉斯:
  ·艾迪尔:吉尔吉斯“革命”领袖,曾接受美国政府的奖学金在美学习,在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主持的民主党国际研究所工作,参与领导并发动了吉尔吉斯的“颜色革命”。
  ·麦克·斯通:争取报道自由的团体“自由之家”的吉尔吉斯支部代表,运营着吉尔吉斯唯一的一家私营印刷厂,发行反政府内容的报纸,认为“帝国主义也不是什么坏东西”。他的靠山是麦凯恩。
  ·布莱昂·坎普尔:旅居吉尔吉斯十五年,美国国际开发机关的驻当地事务所所长。
  ·大卫·古利亚:律师,在向吉尔吉斯人传授市场经济的构造,要求吉尔吉斯政策必须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土尔甘·伊丝麦罗娃:吉尔吉斯秘密传播颠覆政府技巧指南书籍的黑衣女士
  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向麦凯恩议员卑微道歉的小可怜。
  格鲁吉亚:
  基亚·博凯里亚:前格鲁吉亚“革命”领袖,现年三十四岁,已升任新总统的首席顾问,与布鲁斯·杰克逊保持非常亲密的联系。
  布鲁斯·杰克逊:美国退役陆军将官,运营着“发展中的民主义国家”的基金,凡是出现革命苗头的国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其活动本部在美国华盛顿——俄国各邻国的民运人士趋之若鹜的事务所.
  萨卡什维利:格鲁吉亚总统,三十七岁,是曾留学美国的律师;谈及格鲁吉亚的外交决策问题时需要征询布鲁斯·杰克逊的意见。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自己存在的20年时间里,曾经在100多个国家的民主变革斗争前沿努力工作;在最近18个月之内,我们亲眼目睹了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推行“民主”,进行政权更迭,几乎耗费了3000亿美元资金,而在其他许多国家推动“颜色革命”,仅仅花费了不足46 亿美元资金。
   ——2005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

一、引子

  【场景:塞格乌吉各国颜色革命示威游行现场】
  (旁白:2000年10月塞尔维亚,天鹅绒革命把米洛舍维奇总统赶下了台。)
  (旁白: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令谢瓦尔德纳泽总统黯然退场。)
  (旁白:2004年12月乌克兰,新政府在橙色革命中诞生。)
  (旁白:2005年4月,吉尔吉斯的郁金香革命。)
  (旁白:非暴力革命使旧苏联残余势力的四个独裁政权应声垮台,起因都是由于选举舞弊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政府因此而被推翻。)
  (旁白:近五年来在自由化浪潮中,俄国势力范围内的各国洗心革志,开始向美国靠拢。)
  【场景:美国总统布什演讲现场,不断穿插四国示威现场】
  布什:“你们心中的烈火已经点燃,并给相信其力量的人们带来温暖,这团自由之火总有一天将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
  【场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阅军主席台上与身边人交谈,随后闪到普京记者招待会现场】
  (旁白:俄国的普金总统对此忧心忡忡)
  普京:“不管是玫瑰革命,还是其他什么颜色的革命,引发革命的任何活动,都有极大的危险性。当事国的法律必须得到尊重。”
  【场景:塞格乌吉各国颜色革命示威游行现场,中间穿插东欧和中亚地图示意】
  (旁白:
  民主化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如果下一场革命发生的话,又将会是在哪里?
  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以及莫斯科和华盛顿,我们采访的足迹遍及各国。
  前东方集团国家无法遏制的民主化浪潮,让我们来探寻舞台背后的内幕。)
  【场景:片头出现】
  [片头:俄罗斯邻近各国民主化与美国的战略]
  [字幕:制作 CAPA;法国 2005年]

二、“革命领袖”与其金主在斯洛伐克的聚会

  【场景:布拉迪斯拉发的街头】
  [字幕:2005年2月,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旁白:在橙色革命使乌克兰倾向美国之后,美俄首脑将举行首次会谈。表面上美俄两国将再次和解,重新修复关系。)
  【场景:布拉迪斯拉发某酒店内,丰盛的酒会会场,人们觥筹交错】
  (旁白:但是在当晚会场的另一个房间里,美国代表举办了一个内部酒会。与布什总统关系密切的政治顾问、商业领袖和议会说客云集的酒会一角,特邀嘉宾们荟萃一堂。将亲苏政权从东方集团国家扫地出门的民主化革命的领袖们,他们接受布什总统的款待。)
  *一位黑边眼镜男子向某桌在座诸人祝酒:
  “希望大家超越国界加深交流,特别希望关注来自白俄罗斯的朋友。”
  【场景:酒桌旁一一闪现几位各国颜色革命的“领袖”形象,并分别定格片刻】
  (旁白:大功告成的革命领袖们)
  (旁白:伊万诺尔维奇,33岁,塞尔维亚学生运动领袖。)
  (旁白:基亚·博凯里亚,34岁,把谢瓦尔德纳泽赶下台的格鲁吉亚学生运动领袖。)
  (旁白:乌拉基瑟拉夫·卡斯基夫,32岁,乌克兰橙色革命的领袖。)
  【场景:回到酒会大厅】
  *人们互相交流
  (旁白:人们口袋里装满了CD、T恤衫剪贴簿等革命道具。有重要人物在那边。)
  *一位男子坐在酒桌旁,很多人与他握手
  (旁白:接受领袖们致谢的是负责东方国家的美国政府顾问贝基·里夫)
  贝基·里夫:“在民主化浪潮面前,无论对方是普京也好,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也好,都会像风卷残云般把旧政权清除。”
  *大家在一起观看布什到达斯洛伐克机场时下飞机的电视报道,美国国歌??响起
  (旁白:领袖们并应邀与布什总统会面。)
  *乌克兰民运领袖乌拉吉斯拉夫·卡斯基夫面对摄像机镜头:
  “我想向布什总统建议:要使包括俄国在内的前苏联地区实现民主化,就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力量。现在正是向全世界推广民主主义的好时机,我们一定会成功!”
  【场景:布什次日演讲现场】
  (旁白:与布什总统的会面没有公开,翌晨总统称赞了这些青年领袖。)
  布什:“这里有来自中欧和东欧的优秀青年,我们向他们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致敬。十五年前掀起的民主浪潮已经涌到了乌克兰。自由的美妙已渗入每个人灵魂深处,总有一天自由将传遍全世界。”
  *包括“革命领袖”在内的听众热烈鼓掌。
  (旁白:赞美民主化的演说是在普京总统抵达斯洛伐克一小时前进行的。)

三、发生在吉尔吉斯的“革命”

  【场景:吉尔吉斯比什凯克街头人们日常活动,但气氛紧张,能看到军警巡逻,穿插美军机场的飞机起飞】
  (旁白:
  十天后我们来到六千公里外的中亚国家吉尔吉斯。
  曾是苏联一部分的这个国家,也收到了布什总统的讯息。第二次的议会选举即将进行,首都比什凯克弥漫着紧张气氛。
  吉尔吉斯虽然缺乏天然资源,但是由于同中国接壤,对美俄来说是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
  这里有俄国的军事基地,同时也有大规模的美军基地,用于扫荡阿富汗的基地组织。
  吉尔吉斯政府严禁任何示威游行,但是反政府的学生们,正在做好准备,一旦发现选举舞弊就立刻走上街头。)
  【场景:拍摄者来到比什凯克的学生活动据点】
  (旁白:我们被邀请来到首都郊外的学生活动据点。深夜这里正在召开会议,学生们正在观看一部名为“打倒独裁者”的纪录片。影片记述了推翻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塞尔维亚革命运动,由美国人制作。)
  *大家一起观看,主持人发言、交流,并互相鼓舞。
  一位非常年轻的斯拉夫男子:“这是学运成员到达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场面,受到很多民众的声援。他们和我们一样,没有固定的事务所,就在咖啡馆里聚头。给大家看这部片子,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也能够办得到。”
  一位非常东方化的黑发女子:“这部片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年轻人也有能力推翻政府。”
  *有人喊“加油”,大家一起鼓掌。
  在座者一起高呼: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万岁。
  【场景:艾迪尔前来迎接拍摄者,并引导其进入一栋大楼】
  (旁白:艾迪尔已经把这部片子看了好几十遍。他接受美国政府的奖学金,曾在美国学习,如今在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主持的民主党国际研究所工作,在吉尔吉斯的任务是组织监视选举的公证人。)
  【场景:大类内的碰头会现场】
  (旁白:这天是最后的碰头会。)
  * 艾迪尔对参加会议的人们发言:
  “一般的公证人把你们视为领导作为依靠,当投票站出现舞弊的时候,他们希望靠你们来指出问题,所以一定要采取行动,要记住你们是新运动的领导人。”
  * 艾迪尔对拍摄者有些无奈的说:
  “也不知道他们懂了没有。”
  【场景:艾迪尔的办公室】
  (旁白:从艾迪尔的办公室里可以俯瞰新时代的浪潮。)
  *艾迪尔站在窗前,打开手提式扩音器,对着空旷的广场说话,并吹响哨子。
  艾迪尔:“这是中央广场。现在虽然看不到人影,但不久就会人山人海,到那时候我就这样高呼:‘让我们明天去投票’。”
  *艾迪尔出示一条围巾。
  艾迪尔:“乌克兰人使用的橙色围巾,我也去了那里。”
  (旁白:为了见识橙色革命的舞台背后,艾迪尔被派遣到乌克兰。)
  艾迪尔:“这种雨衣是在乌克兰独立广场上分发的,深夜冒雨聚在广场的几千人,都身穿这种雨衣。乌克兰人的活动令我感佩,他们有很优秀的组织,资金丰富,各种道具一应俱全。我把这些东西给朋友们看,告诉他们说,乌克兰的革命准备工作十分充分,连雨衣都做好了分发,就是这样穿的。”
  *艾迪尔演示怎样穿雨衣。
  【场景:回到比什凯克的学生活动据点】
  (旁白:向乌克兰提供大部分活动资金的,是美国。进行选举的2004年,约投入了六千万美元。)
  *艾迪尔在指示办公室的人员。
  (旁白:投入吉尔吉斯的民主运动资金约为五千万美元,艾迪尔所属团体接受了十一万美元,作为选举监视活动经费。会刊的头版是有关布什总统的报道。)
  *艾迪尔指着墙壁上会刊头版的布什及其夫人照片说:。
  “这是接受总统提名演讲时的情形。我们对布什的感觉也很复杂,谈不上特别喜欢。但是他说过这样的话,‘美国绝不会忘记所有生活在专制下的人们,美国绝不会放任独裁者,当你们为了自由揭竿而起的时候,美国将和你们站在一起’。”
  【场景:摄像机镜头从街头走向高尔夫球场,直到里面的一间休息室】
  (旁白:我们开始寻找向前东方集团国家输出民主主义的美国人。首都比什凯克的高尔夫球场,在这个和吉尔吉斯民主化运动似乎无缘的地方,我们与美国团体的代表见了面。)
  * 有三个美国人正坐在一张圆桌旁
  (旁白:
  麦克·斯通,争取报道自由的团体“自由之家”的吉尔吉斯支部代表。
  旅居吉尔吉斯十五年的布莱昂·坎普尔,美国国际开发机关的驻当地事务所所长。
  律师大卫·古利亚,在向吉尔吉斯人传授市场经济的构造。)
  * 三人纷纷对着拍摄者讲话。
  大卫·古利亚:“政策必须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并遵守自由市场原理。我们在吉尔吉斯的使命,是把先进国家最有效的经济原理引进该国国内。”
  布莱昂·坎普尔:“其实我并不了解美国政府为何要援助吉尔吉斯,但是我所作的对这个国家的人有好处,也能有助于改善世界。”
  麦克·斯通:“如果自由选举、公正审判以及报道自由都能得到保障的话,帝国主义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即使有人这样指责我们也没关系。普京怎么看根本无所谓,普京曾是秘密警察的头子,接下来他会使什么花招是不难想象的。”
  【场景:摄像机镜头跟随麦克·斯通从高尔夫球场来到他的印刷厂】
  (旁白:出身德克萨斯的麦克·斯通来吉尔吉斯之前,在匈牙利和白俄罗斯从事活动。如今他经营着吉尔吉斯唯一的一家私营印刷厂,发行反政府内容的报纸。我们在日落后被带到印刷厂。有秘密警察大驾光临,有人问“车里有人吗”。躲在车椅下面。)
  *麦克·斯通神情自若的告诉年轻的助手:
  “这是心理战。到那些家伙车前,然后大放乡村音乐。是真的呀!诺列加就是这样被赶走的,在宫殿前大放摇滚乐。”
  【场景:麦克·斯通的印刷厂内,人们在忙碌】
  (旁白:斯通主持的“自由之家”的印刷厂。过去任何报纸都支持政府,现在却不同了。挂在墙上的是来自美国的激励,)
  [墙上英文标语:通过政府官僚部门民主化、人权和工权捍卫吉尔吉斯人民的利益——来自美国人民]
  * 人们在印刷机前忙碌。
  (旁白:印刷机上写明是美国国有财产。)
  (旁白:吉尔吉斯政府十天前切断了印刷厂的电源,原因是由于这篇报道。)
  麦克·斯通:“就是这个,还有……”
  [画外音:拍摄者问“这是什么?”]
  麦克·斯通:“这是阿卡耶夫总统的豪宅,把它和穷人孩子的照片登在一起。”
  (旁白:奇妙的是五天后电源再一次被切断,那是第一次议会选举的五天前。这天从美国大使馆借来发电机,继续印刷作业。断电似乎还有另外的原因。)
  *麦克·斯通与拍摄者对话
  拍摄者:“你出版了《推翻独裁者指南》一书吗?”
  麦克·斯通:“这也是原因吗?”
  拍摄者:“书名是什么?”
  麦克·斯通:“是《从独裁到民主》。”
  拍摄者:“是乌克兰青年们读的那本革命指南吗?”
  麦克·斯通:“是的。包括了有关革命的一切内容,塞尔维亚的天鹅绒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接下来就该是美元革命啦!我一直在要求投入资金。”
  【场景:土尔甘·伊丝麦罗娃在电脑前与人交谈,然后在摄像机前翻着一本书。】
  (旁白:吉尔吉斯的反政府势力成员土尔甘·伊丝麦罗娃,悄悄地在散布这本据说由斯通印刷厂印的书。)
  土尔甘·伊丝麦罗娃:“书名是《从独裁到民主》,作者是吉恩·夏普,我把它翻译为吉尔吉斯语,这是我们的圣经。这书告诉我们不使用暴力推翻独裁政权的方法,塞尔维亚、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革命,都是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成功的——独裁政权的弱点、革命准备工作的方法,以及如何继承政权的方式。我们印了六千本,现在只剩下一百本,大学生在校园内散布。”
  旁边的一位黑衣中年女性:“在我们村里也受到好评,大家都盼望着改变政权。”
  *土尔甘·伊丝麦罗娃对着地图,用笔示意。
  土尔甘·伊丝麦罗娃:“这书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在南部读的人相当多,那里已经出现了革命的火花。”
  【场景:麦克·斯通的办公室,人们正在电脑前工作】
  (旁白:斯通正在印刷厂编辑次日报纸的头版,这次又是辛辣的政治讯息。)
  *麦克·斯通的助手指点着电脑屏幕上报纸头版上的政治领导人照片:
  “已经下台的谢瓦尔德纳泽和库奇马,阿卡耶夫是下一个。”
  [整理者注:
  谢瓦尔德纳泽——格鲁吉亚前总统,2003年11月2日,格鲁吉亚举行议会选举,反对派以当局在选举中舞弊为由,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并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谢瓦尔德纳泽辞职,从而引发政局动荡。谢瓦尔德纳泽被迫于11月23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库奇马:乌克兰前总统,2005年“我们的乌克兰”联盟领导人维克托·尤先科成为新一任总统。。]
  (旁白:吉尔吉斯的阿卡耶夫总统,十五年前以高达超过95%的得票率,坐上了权力宝座。)
  *麦克·斯通指点着打印出来的政治领导人照片,说:
  “一群独裁者!都有些谁啊?卢卡申科、普京,这是……”
  (旁白:斯通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有强大的靠山——美国共和党约翰·麦凯恩参议员)
  【场景:美国的参议院议员麦凯恩的办公室】
  (旁白:麦凯恩议员从十年前开始,作为共和党国际研究所的代表,向世界输出民主主义。麦克·斯通印刷厂的经费也来自该研究所。)
  * 麦凯恩接受拍摄者采访,说:
  “告诉人们什么是民主主义,并非就是企图推翻一国的政府。有时援助民主化运动,与干涉内政仅有一纸之隔。但即便没有我们这种组织的援助,乌克兰、格鲁吉亚、黎巴嫩、吉尔吉斯等国的人们,早晚也会挺身捍卫自己的权利。”
  【场景: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的某豪华酒店大厅】
  (旁白:但是我们亲眼目击了可以称为是干涉吉尔吉斯内政的现场。)
  * 麦克·斯通与刚刚进入酒店的吉尔吉斯外交部长握手、交谈,并引导其上楼。
  (旁白:获悉印刷厂的电源被切断,麦凯恩参议员下令,接通吉尔吉斯外交部长的电话。参议员的来电,吉尔吉斯的外交部长接听。)
  * 在某会议室进行国际电话会议,麦克·斯通、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和其它一些人在座
  [画外音:会议在美国的主持人说,“这里是华盛顿,伦敦、布拉格、莫斯科、北京以及比什凯克的诸位晚上好。”]
  (旁白:和外交部长的通话,向共和党国际研究所的各国支部实况转播。)
  * 在某会议室进行国际电话会议,麦克·斯通、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和其它一些人在座
  * 美国的麦凯恩议员通过电话发言:
  “吉尔吉斯是美国重要的盟国,但我对印刷厂的电源被切断深感愤慨。不由令我回想起前苏联时代,这是自由社会所无法想象的。”
  (旁白:外交部长受到了一个多小时的严厉训斥,而且无法辩解,最后还被要求道歉。)
  * 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对着话筒说:
  “议员您听得见吗?我深深地道歉。政府承诺支持民间媒体,我认为承诺将会被严格遵守。谢谢!”
  *麦克·斯通向椅背靠去,松下领带,和其他人一起露出轻松的笑容。
  【场景:回到酒店大厅,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在接受拍摄者采访】
  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如果社会还不成熟,即使强行推行民主主义,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你不这样认为吗?”
  拍摄者:“我同意。”
  吉尔吉斯外交部长:“太好了!”
  拍摄者:“有人说吉尔吉斯马上也会发生革命,您怎样认为呢?”
  吉尔吉斯外交部长:“我不认为我国需要革命。”
  【场景: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街头,人们冲入总统府,到处乱砸】
  (旁白:
  但是十天后,革命发生了。学生们举行示威游行。
  和塞尔维亚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一样,出现了同样的围巾和象征性的颜色,以及向警察献花的场面。仅仅两个小时,总统官邸就被占领,执政十五年的阿卡耶夫总统被赶下台。
  在骚乱中,却看不到学生运动领袖艾迪尔的身影,他被警察逮捕,没能亲临庆祝胜利的瞬间。新闻的影像中留下了他被带走时的身影。)
  【场景: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总统府前,西装革履的艾迪尔对拍摄者谈话】
  (旁白:几天后,我们在被封锁的总统官邸前与艾迪尔再会。)
  艾迪尔:“和乌克兰橙色革命格鲁吉亚的革命后一样,充斥着关于美国在背后别有企图的报道。即使这是事实也没关系,美国或许是帮助我们推翻了政权,但这和干涉内政不同,这是争取正义和人权的斗争,是关乎人的尊严的斗争。”

四、颜色革命幕后的主人们

  【场景:摄像机来到波士顿吉恩·夏普的办公室】
  (旁白:
  离开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吉尔吉斯,我们来到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采访对历次革命有深远影响的书籍作者——吉恩·夏普。
  夏普从四十年前开始,从事有关非暴力革命的写作,已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他在《从独裁到民主》一书中,阐述了与支撑独裁体制的警察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吉恩·夏普坐在书架前的椅子上用手示意的同时说:
  “塞尔维亚的民运人士事先就对军队实施怀柔策略,和警察也建立了某种良好的关系,因此游行开始以后并没有受到特别严厉的镇压。”
  “米洛舍维奇政权倒台两三年前,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们向警察寄送了大量的小包裹,为的是感化警察,里面装的是食物,并且对警察上层做了工作。由于有这些事前的工作,一旦发生情况,警察就放群众过去了。”
  * 东欧示威者在警察队列面前做各种动作。
  (旁白:2000年的塞尔维亚革命以来,有一个人把夏普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陆军的退役将官波普·海尔比。海尔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 吉恩·夏普站起身,身后恰出现一个人影。
  拍摄者:“可以的话希望能和波普·海尔比谈谈。”
  吉恩·夏普:“请便!正巧他起身了。”
  (旁白:波普·海尔比在美国陆军工作三十年,曾领导了缅甸的反政府运动,对付军部的方法驾轻就熟。)
  *波普·海尔比坐在桌前对拍摄者说:
  波普·海尔比:“要设法把独裁政权的支柱吸收到自己阵营中来,不应该试图去消灭他们,而要让他们明白,民主制度建立后仍会有出路,促使他们交出政权。”
  【场景:摄像机从美国的参议院议员麦凯恩的办公室来到塞尔维亚】
  (旁白:援助斯通的印刷厂、前日教训了吉尔吉斯外交部长的麦凯恩参议员,在米洛舍维奇总统下台两月前,邀请海尔比去指导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我们采访了受过海尔比指导的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如今成了咖啡店老板。)
  * 这位坐着的前塞尔维亚民运领袖对拍摄者说:
  “第一次与波普·海尔比见面是在2000年4月,那时我们正在全力推广运动,海尔比的建议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在警察内部挑选合适的人员,不断向其传送讯息,说你们和我们大家都是被害者,抓捕十三岁的孩子不是警察应该做的事情,你们也是被害者。”
  “首先要使运动成为具体可见的,在众人面前采取行动,并选择象征性符号。乌克兰的时候就是橙色,只要身穿橙色的衣物,就能表示自己是革命的支持者。在人们看得见的地方采取行动,逐渐增加志同道合者。”
  【场景:镜头从塞尔维亚直到乌克兰街头,最后推到一间会议室内】
  (旁白:战术大获成功。波普·海尔比来到塞尔维亚三个月后,米洛舍维奇政权便崩溃了。此后塞尔维亚的活动家们,前往渴望革命的各国人们中,传播战略战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背后都有塞尔维亚人的指导。乌克兰选举两月前,为了指导学生领袖,在当地召开了训练班。这是橙色革命前的画面,乌克兰学生们正倾耳聆听塞尔维亚人的传授。)
  一位站在白板前的塞尔维亚活动家讲师对在座的乌克兰学生说:
  “要明白你们自己不是孤立的,国内有众多的人马上就会伸出援手。他们理解你们的痛苦,为使乌克兰成为民主国家,他们一定会尽他们的力量。”
  * 讲师对拍摄者说:
  “我们教乌克兰学生怎样建立组织,徽标的做法,传播讯息的方法,扩大成员的方法,如何综合众人的意见,还有就是如何筹集资金。”
  (旁白:训练班上还有来自美国的讲师。)
  一位男性美国人对学生说:“年轻人认为没人注意到他们的活动,必须告诉他们并非如此。”
  一位女性美国人对学生说:“各位都知道蝙蝠侠和超人吧?他们身怀绝技在暗地里维持社会公正,你们和他们是一样的!让恶者闻风丧胆并把他们赶下政权。”
  【场景:乌克兰海滩上青年们正在接受体能、拓展、领导力等培训,并授旗】
  (旁白:训练班结束十天后,对有领导素质的青年进行了培训。距离选举仅有一个半月,要把少数精英培育成运动的中流砥柱。提供培训资金的是援助吉尔吉斯印刷厂的“自由之家”。)
  【场景:拍摄者来到纽约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
  (旁白:纽约的“自由之家”事务所,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向我们介绍了民主化的进展状况。)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指着墙壁上一幅标记特殊颜色的世界地图说: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绿色的是现在可称为自由国家的各国。乌克兰革命发生在2004年,尚处于根基未稳阶段,格鲁吉亚的改革也才开始,制度改革还没有进展。”
  拍摄者:“所以是黄色的?”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是的。深色的是今后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麻烦地区。”
  拍摄者:“有哪些国家?”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俄国、中国、伊朗、沙特阿拉伯。”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对乌克兰大概援助了三万美元,在克里米亚召集了几百名青年们进行了训练,教他们如何分析市民的动向,如何在选举中引导民众。”
  埃尔德利杨·卡拉德尼基:“其实在美国五十到七十年代,同样的活动是由中情局来进行的,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但也因此引致误解。民运人士被误认为是情报机关的成员,所以美国决定不加掩饰地公开进行这类活动。”

五、格鲁吉亚的真正老板

  【场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街头】
  (旁白:我们来到在2003年的玫瑰革命中投靠美国阵营的格鲁吉亚。布什总统在这天下午访问首都第比利斯。通过各种项目,美国每年在格鲁吉亚投入约一亿多美元。)
  * 乔治·索罗斯戴着黑边眼镜,走过一条长廊。
  (旁白:援助格鲁吉亚玫瑰革命的是美国大富豪乔治·索罗斯主宰的“公开社会”财团。)
  【场景:在革命中被赶下台的谢瓦尔德纳泽前总统的房间】
  * 谢瓦尔德纳泽指着墙上的照片对拍摄者说:
  “这是我和老布什在一起。夺权的青年政治家们,大部分资金来自有名的美国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索罗斯为何要推翻格鲁吉亚政权,我不清楚。那不是什么革命,而是政变。”
  【场景:基亚·博凯里亚随意进入正在召开会议的国会;随后来到一家酒店的豪华咖啡厅】
  (旁白:格鲁吉亚的革命领袖基亚·博凯里亚,现年三十四岁,升任总统首席顾问的他,能随意出入国会。)
  * 基亚·博凯里亚进入咖啡厅,与其他两位在座者打招呼,然后坐下交谈。
  (旁白:这天他没有出席早上的会议,来到旅馆与白俄罗斯的反政府人士会面。如同塞尔维亚的前辈们一样,传授格鲁吉亚的经验。)
  基亚·博凯里亚:“总统心腹中,谁最容易攻击谁最可能伸出援手,要作出分析,针对总统的心腹。”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总统,把反对人士判处死刑或者驱赶出国,他不能忍受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基亚·博凯里亚:“这个非常能理解,格鲁吉亚也是一样。你们能把传单撒遍全国吗?有没有死人呢?”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死了不少人。”
  基亚·博凯里亚:“那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的确是这样。”
  基亚·博凯里亚:“资金的调达怎么样呢?”
  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活动家:“大部分是来自支持者。美国议会已经决定拨几百万美元的援助,但是我们还在等。”
  另一位在座者:“我们会协助你们的。”
  【场景:中央银行大厅,正在举行酒会,许多人分别聚在一起攀谈】
  (旁白:身为总统首席顾问的基亚·博凯里亚出现在中央银行的大厅。)
  基亚·博凯里亚:“格鲁吉亚摆脱了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两百年殖民统治,终于成为世界的一员,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 一位神色冷静的美国半旬男子四处走动,与诸人打招呼。
  (旁白:这次晚会的主人是一位名为布鲁斯·杰克逊的美国退役陆军将官,杰克逊运营着一个名为“发展中的民主义国家”的基金,凡是出现革命苗头的国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布鲁斯·杰克逊对拍摄者说:
  “俄罗斯缺乏民主,国民生活在专政之下,我对此很关注。格鲁吉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乌克兰,都出现了民主主义的萌芽,这令人兴奋。”
  * 格鲁吉亚总统到达酒会现场。
  (旁白:虽然布鲁斯·杰克逊不在外交舞台抛头露面,但格鲁吉亚总统却第一个和他打招呼。三十七岁的萨卡什维利总统是位留学美国的律师。)
  * 格鲁吉亚总统在发言:
  “格鲁吉亚多年来因贪污腐化而荒废,这证明在这样的地区,民主主义机制能发挥作用。我们和美国国民分享共同的价值观,美国给与我们的帮助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旁白:这位年轻的格鲁吉亚总统之所以能登上权力宝座,全靠美国在背后撑腰。)
  * 格鲁吉亚总统在对各位记者说:
  “俄国军事基地一定会撤走,叙利亚两周之内就从黎巴嫩撤军了,苏维埃帝国已不复存在。”
  (旁白:布鲁斯·杰克逊在一旁侧耳倾听)
  * 格鲁吉亚总统一边说一边回头看着布鲁斯·杰克逊说:
  “另外……”
  * 格鲁吉亚总统开始靠近布鲁斯·杰克逊,询问:
  “我说错什么了吗?”
  * 布鲁斯·杰克逊摇头,说:
  “哪里哪里。”
  * 格鲁吉亚总统开始轻松的笑起来,手拍着布鲁斯·杰克逊。
  * 布鲁斯·杰克逊扶着格鲁吉亚总统的手臂对大家说:
  “请让总统喘一口气!”
  * 布鲁斯·杰克逊在接受拍摄者的采访。
  拍摄者:“有人说您是革命的黑幕。”
  布鲁斯·杰克逊:“法国的媒体果真厉害,还是去向政府官员请教吧。”
  * 布鲁斯·杰克逊和基亚·博凯里亚对视、摇头、微笑,然后离开。
  (旁白:采访到此为止。)
  【场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街头,人们手拿美国国旗在大街旁等候欢迎布什,然后转到布什演讲会场】
  (旁白:格鲁吉亚首都喧闹起来了。布什总统即将抵达。)
  * 布什在公开集会上演讲:
  “美国和格鲁吉亚负有作为自由国家的责任,为无法享受自由的千百万人,我们要传播自由。”
  * 广场上的人们在欢呼。 

六、华盛顿的世界“革命”中心

  【场景:美国华盛顿,布鲁斯·杰克逊的活动本部】
  (旁白:几天后我们来到华盛顿,因为获得许可采访布鲁斯·杰克逊的活动本部——俄国各邻国的民运人士趋之若鹜的事务所。)
  * 布鲁斯·杰克逊指着墙壁上装裱起来挂着的照片。
  (旁白:杰克逊的妻子是白俄罗斯人。)
  布鲁斯·杰克逊:“妻子收到了这么大幅的照片。”
  拍摄者:“是夫人与赖斯国务卿嘛!”
  布鲁斯·杰克逊:“是的,和赖斯国务卿一起拍的。”
  *拍摄者问布鲁斯·杰克逊的夫人。
  拍摄者:“您觉得她怎样。”
  布鲁斯·杰克逊的夫人:“她很亲切。国务卿亲口说援助白俄罗斯民主化进程是美国的职责”
  布鲁斯·杰克逊:“卢卡申科政权与美国没有交流,但是我们能够做到。。”
  * 基亚·博凯里亚来到办公室。
  (旁白:格鲁吉亚的民运领袖基亚·博凯里亚突然来访,来华盛顿办事,顺便来对促成俄军基地撤出格鲁吉亚致谢。)
  基亚·博凯里亚:“这是件有历史意义的T恤衫,夫人穿应该很合身。”
  布鲁斯·杰克逊:“给妻子的吗?”
  基亚·博凯里亚:“是送给两位的,就这么一件了。”
  *布鲁斯·杰克逊与基亚·博凯里亚坐下来交谈。
  基亚·博凯里亚:“格鲁吉亚很顺利。”
  布鲁斯·杰克逊:“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每天过的很快活吗?”
  布鲁斯·杰克逊:“当然啦。”
  * 两位女士进入办公室。
  (旁白:接着来造访的是在俄国开展反普京运动的学生,运动才刚刚开始,来此要求援助。)
  * 布鲁斯·杰克逊与其握手并说:
  “我是布鲁斯·杰克逊,你们好。”
  (旁白:偶遇令两位学生惊喜万分。)
  布鲁斯·杰克逊:“认识基亚吗。”
  * 二女惊呼,并与其握手。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就是那个格鲁吉亚的基亚吗?”
  *俄国民运领袖伊娃丽亚·玛丽谢娃坐在沙发上对拍摄者说:
  “乌克兰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向前辈讨教非常重要。民主浪潮在小国塞尔维亚掀起,冲击到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接下来就是大国俄罗斯啦!”
  * 伊娃丽亚·玛丽谢娃手臂大大张开作势,乐不可支。
  *基亚·博凯里亚对记者说:
  “要花多少时间和金钱,现政权维持体制的决心有多大,问题仅此而已。”
  拍摄者:“您准备为她们指点迷津吗?”
  基亚·博凯里亚:“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能从中吸取些什么,如何在俄国运用,这得由他们自己决定。”
  *布鲁斯·杰克逊、基亚·博凯里亚和两位俄罗斯民运女士谈话结束,开始起身离开。
  (旁白:他们在没有摄影机的房间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布鲁斯·杰克逊认为,要在俄国开展革命,将是对普京的攻击,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七、俄罗斯的“革命”对攻战

  【场景:拍摄者来到莫斯科,首先到达学生活动据点】
  (旁白:我们追随俄国的女学生来到了莫斯科。俄国警察不放过任何小规模的抗议活动。这里是学生的活动据点,在莫斯科市内的居室中。)
  * 一位戴着太阳帽的年轻女学生带着拍摄者四处看:
  女学生:“这是我们的会议室,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旁白:和至今为止采访的活动据点非常相似。)
  *女学生带指着墙壁上的“拳头”徽标,对拍摄者说:
  “运动的名称叫做‘防御’,两个月前举行了第一次游行。这是徽标,和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的一样。”
  *女学生又指着墙壁上的飞镖盘,上面的普京头像被射得千疮百孔,对拍摄者说:
  “我们最大的敌人——普京。普京的警察国家已令我们无法忍受了。”
  【场景:俄罗斯民运组织筹备着新的游行,一群学生聚集了起来。】
  (旁白:所有学生都在最近的游行中被捕,刚刚从拘留所出来。)
  一位削瘦的金发女青年:“我们都上了特种部队奥姆幸(OMSN)的黑名单,长像他们也全知道,一游行就会被抓。”
  (旁白:或许是警察的威吓奏效的缘故,这天参加游行的仅有数百人。)
  * 游行者一边手持旗帜游行,有些人戴着口罩,旁边站着警察,路人在旁观,游行者高喊:
  “普京下台。”
  * 太阳帽女学生一边卷起海报,一边对拍摄者说:
  “今天人来的不算多,参加运动的人在逐渐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其实还有好多呢。”
  【场景:俄罗斯纳希运动的大规模集会现场,人头耸动,年轻人们穿着胸前为红五角形的白色衬衫】
  (旁白:针对民主化的动向,普京总统针锋相对成立了新组织。乌克兰橙色革命后不久开始的纳希(NASHI)运动,在政府指导下,聚集了支持普京的青年。青年们声称要与革命病菌作斗争。)
  * 主席台上年轻的的集会演讲人对集会群众说:
  “要使祖国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领导祖国俄罗斯的将永远是俄罗斯人。”
  *集会群众鼓掌欢呼。
  【场景:莫斯科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的办公室】
  (旁白:俄罗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部门以对抗革命。提案者是普京总统的智囊——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
  *格雷夫·巴普罗夫斯基坐着对拍摄者说:
  “加入‘纳希’的只是支持普京的一小部分人。今后革命势力扩大的话,我们就会动员‘纳希’的所有支部,这将会是相当大的规模。”
  “维护国家主权是最优先的,美国有何权利来干涉内政?我们不希望美国人闯进家里来,要美国人来指手画脚,实在不敢当。”
  【场景:反普京游行现场和纳希运动集会现场】
  (旁白:美国的方针今后也不会改变,倘若将来在俄国发生革命的话,大规模冲突或许不可避免。俄国和美国两大势力今后的动向令人关注。)
  ————完————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塞尔维亚之秋”与非公民社会式的民主建设

2010.01.25

2001年的海报呼吁逮捕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海报将米洛舍维奇置于铁窗后,并写着“何时?”二字。

2001年的海报呼吁逮捕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海报将米洛舍维奇置于铁窗后,并写着“何时?”二字。

作者:佐兰·契里亚科维奇

佐兰·契里亚科维奇(Zoran Cirjakovic)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媒介与传播院(Facul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讲授新闻学。在南斯拉夫向民主转型期间和之后,他曾为《新闻周刊》杂志(Newsweek)和《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作报道。

----------

各个国家的政治现实不尽相同。在塞尔维亚,一位亲眼目睹了推翻米洛舍维奇独裁统治的“塞尔维亚之秋”(“Serbian Autumn”)的学者认为,民主胜利所依靠的主要不是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公民社会机构,而是冷酷无情的政治。

对塞尔维亚领导人来说,秋季往往危机四伏。面对巴尔干的严冬和受着个人生活及经济问题困扰的塞尔维亚人,通常会在此时寻求变化。在1987年9月末,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sevic)将他多年的引路人伊万·斯坦博利奇(Ivan Stambolic)赶下台,改变了巴尔干的历史进程。在长达10年的统治中米洛舍维奇意识到,秋天会令人沮丧,而春天会燃起希望,因此他将选举安排在深冬举行,以期严酷天气有助于抵消反对派的怒气。最终,他还是落选了,但并不是因为西方资助的非政府组织或独立工会——它们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是因为米洛舍维奇遇到的对手是一个由老练的政治人物和基层学生运动结成的不可思议的联盟。

当米洛舍维奇提出在2000年9月24日——秋天,而不是冬天——举行大选时,人们大为惊讶。但选举结果对米洛舍维奇不利。他企图操纵选举结果——强迫塞尔维亚选举委员会和最高法院宣布进行第二轮选举,而不是在第一轮选举后宣布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Vojislav Kostunica)获胜。他的这种企图在整个塞尔维亚,甚至在被视为米洛舍维奇大本营的地方,引发了一系列群众示威和罢工活动。大多数大城市的主要街道被封阻,接连数天没有人清理垃圾,反对派的支持者每天组织示威游行。这场动乱使国家大部分地区瘫痪,最终导致后来常被称作的“10月5日倒台”(“October 5 Overthrow”),也被简称为“革命”。这些事件带来的两点可借鉴之处是:第一,即使是既不自由也不公正的选举,也会对独裁者有危险。第二,“正规”的公民社会组织并不一定是推翻独裁统治的最佳催化剂。

在9月选举中击败米洛舍维奇的科什图尼察,是在给人们带来了所渴望的变革的奇怪阵营中的一个本不太可能承担关键角色的人物。像米洛舍维奇一样,科什图尼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争取的对象是那些痛恨米洛舍维奇的失败的塞尔维亚选民。科什图尼察没有采用西方的价值观和理念。而作为一个说话温和、不见锋芒的竞选者,他未引起米洛舍维奇凶恶的宣传机器的多少注意。

米洛舍维奇的矛头所对准的,是政府最强劲的对手佐兰•金吉奇(Zoran Djindjic)。金吉奇原是科什图尼察的对手,后来成为不情愿的合作伙伴。由于国家媒体如此成功地把金吉奇妖魔化,他毫无可能当选。金吉奇既非冷酷无情,也非不负责任。他有勇气,善长政治实用主义,务实得可能有些过分,愿意为达到目的而走捷径。在塞尔维亚前途未卜的那些秋日,这些特点让他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对这场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Otpor(“抵抗”之意——译注)基层学生运动,这个运动在一夜之间成为米洛舍维奇的对立派。Otpor 得益于美国退役陆军上校罗伯特·海尔韦伊(Robert Helvey)提供的咨询和设在华盛顿的全国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的慷慨资助。Otpor不是一个典型的非政府组织,而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学生运动;它的高度分散的集体领导方式使它比受西方资助的典型的塞尔维亚非政府组织更有效力。另一个同样重要且令人无限惊讶——资助也更少——的力量,来自贝尔格莱德以南扎拉雷瓦茨(Lazarevac)小镇的矿工。这些曾一度忠于政府的矿工的罢工行动,成为米洛舍维奇政府无论篡改选举结果与否都将败选的第一个迹象。

10月5日那天,随着高呼口号的示威群众清晨在贝尔格莱德聚集,我认识到米洛舍维奇已经“完结”。我看到,一群群足球迷加入了南斯拉夫议会大广场上的人群。将近10年来,米洛舍维奇曾将这些“足球流氓”的破坏力和狂热巧妙地纳入准军事组织中。现在,他们终于调转头来。其中的最狂热者冲垮了警察防线,扭转了短暂的导致议会大厦和国家电视台起火的暴力局面。

米洛舍维奇的非公民社会式的统治以非公民社会的形式告终,至少在塞尔维亚,这清楚证明了公民社会的失败和通过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建设民主的局限性。许多公民越来越对这些组织产生怀疑——它们对改革的支持通常软弱无力或效果适得其反。时至今天,塞尔维亚的许多非政府组织仍只是由单人领导,这位领导所更为关心的是获得和维持西方赞助,而不是处理复杂和往往难以对付的政治现实问题——在这样一个国家,进步有时要靠令人不快的政治上的讨价还价。如果不是有“非公民社会式”的妥协和不漂亮的联盟,我们可能仍在等待着“塞尔维亚之秋”。

本文表达的看法不一定代表美国政府的观点或政策。

“塞尔维亚之秋”与非公民社会式的民主建设 | IIP Digital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我党挟洋自重的光荣传统小考

明鏡歷史網: 我党挟洋自重的光荣传统小考: 昨天在我党的一个重量级的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题为《挟洋能自重的时代早已过去》。 读完后笔者大吃一惊。 如今我党培养的年轻写手的历史知识怎么如此匮乏? 居然连中国共产党党史都没读过就来党报上写文章。  “挟洋自重”这种话怎么可以乱说? 这不明摆着让我党难堪吗? 说起“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