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张戎自传《野天鹅》售出一千三百余万册

 根据著名旅英华裔作家张戎的自传体小说“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又称“野天鹅(Wild Swans)”一书改编的同名舞台剧现正在剑桥市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上演。17日晚,受主办方A.R.T邀请,部分波士顿中西方媒体记者观摩了《野天鹅》剧。该剧将在波士顿连续演出一个月(2月11日-3月11日),之后再转往伦敦继续做世界巡演。

此剧主要描述张戎一家从1948年到文革结束的30年里遭逢的种种动荡经历。原作获得了NCR书奖,以及英国年度书籍奖。迄今已翻译成36种语言,售出一千三百余万册,

该剧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内容,即通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浓缩和再现了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更是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把这种历史过程的宏大回放在小小的舞台上。

从中国1948年到1978年文革结束前的历史,将整个剧情分为六个阶段,十二个场景。让人惊叹的是舞台场景的切换在非常自然的情景过度中完成,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无论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南方的集市,还是文革结束后城市建设的喧嚣,中途没有一次谢幕,可谓一气呵成。该剧的某些场景还应用了舞台动态声像背景,在扩展空间的同时,视觉上强化了主人公所处的一个象征性的时代。

演员的表演全部讲英文。尽管对中国观众来说,通过外国语言来再现纯中国背景下的故事及人物不是最佳的选择,但考虑到现场占绝大多数的西方观众,也就释怀了。好在英语对白仍对人物个性及内心世界的刻画总体忠于原著,这从现场观众的反映中便可看出。当舞台上反映政治运动中人们互相检举揭发、亲人之间背叛、落井下石时,观众席中发出惊愕的唏嘘声。当剧中反映人们在政治学习中自我批评,向“党”表决心,或大跃进中浮夸风泛滥、虚报谎报成绩时,观众席中不断传出哄笑声。当演到文革中主人公家庭被抄家,父母被批斗,满台被毛的头像、红旗和政治口号淹没时,全场没有人再笑了。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压抑和悲哀。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一些西方观众。家住布鲁克林的Mia Lonik和夫婿及朋友三人同观演出。她表示已经读过“鸿”书,非常喜欢,所以慕名来看。她觉得舞台的背景效果,特别是动态声像背景组图非常震撼。舞台剧进一步强化了她在书中所感受的。但毕竟是一种浅表的、简要的再现,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她建议还是要读原创小说。她特别提到,当故事讲到文化大革命那种疯狂的群众运动,极少数保持了理智和良知的人们不得不被迫屈服于这种野蛮和愚昧、满台的红旗和毛像淹没了个体的精神,她有一种要哭的冲动。

她的夫婿Ed Needell认为演出非常成功,特别是舞台效果和编剧。那种强烈的舞台气氛渲染和对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压抑、痛苦,以及对人性的摧毁。“这是人性的耻辱”,他拥有一家鞋业公司,经常往返大陆和北美。他说,中国的现行政治制度在许多地方还是老样子。他的许多中国朋友都很幸运来到美国。很不幸他当天所看到的,以及现在在中国所发生的,都是真实和令人沮丧的。

Mary Campbell是位英语教师,对世界史非常感兴趣。她说《野天鹅》剧和反映前东德政治气候的剧目《面包与玩偶》有得一比。她坦言,看完这出剧,令她感到沮丧。“你知道,我们的国家同样面临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问题。但我从这个剧中看到人们从最初对一个基本愿望的追求(贫富平均),却导致了人性的大灾难,这一切演变成一个巨大的悲剧和苦难。这一切都是反人性的,太可怕了。我对此感到彷徨。”

《剑桥地方报》报导指出﹐《野天鹅》剧组主要制作人员中不少都在共产制度下生活过。比如录影背景设计师王工新(音译)生于1960年的中国,从小父亲被劳改,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舞台总策划Miriam Buether出生在东德,对共产主义年代有很多相似的感受和经历。

查询《野天鹅》演出详情,可上网americanrepertorytheater.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