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村庄抗议,社会建设先行

——一五一十周刊第41期 / 1510周刊

2011-12-23 12:43 | 阅读(2335)

【编者的话】

在持续数月的紧张态势之后,乌坎村,一个地处潮汕地区、吸引了全球目光的村庄,终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人们还记得,今年11月21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和平游行将乌坎村放到了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这段时间里,村民和平游行数次,问题却得不到解决,成立村民理事会带头的村民中两人死亡,警察封村设立路障,形成军民对峙局面,乌坎被定性为“非法暴力群体事件”,最后终于迎来转机: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同意与村民代表谈判……

近一个月来,乌坎的消息牵动着世界的心,人们都在关注,这起以利益诉求为事由的群体性事件是否会为中国农村抗议史写下不一样的篇章。到目前为止,乌坎以其优秀的组织、博弈能力给自己争得了应有的权利,而政府也展现了与此前不同的姿态:12月21日下午,工作组满足了村民们的基本要求,承诺释放被捕村民,不搞秋后算账;领回猝死村民遗体;承认临时村代表理事会的地位。村民们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一切似乎正在回到正轨。

在为乌坎叫好之余,我们更应反思乌坎事件发生的原因,本期1510周刊我们关注“村庄抗议,社会建设先行”。

记者张洁平与陆文的《乌坎起事》与《呼啸村庄》两篇报道,细致详实地刻画了乌坎事件的来龙去脉。“土地纠纷与选举不公”是官民矛盾的导火索,而在上访11次14个部门均无果后,村民们才选择了集体游行的办法以求与当局平等对话,解决问题。临时代表理事会副会长薛锦波先生的猝死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造成军民对峙的局面。他们的诉求已经不简单停留在收回土地,而上升到了“合理合法的政治要求——民选政府、基层自治”。张洁平同时指出,村民政治意识觉醒下,老中青三代完美结合的抗争模式更值得关注。

由此看来,此次乌坎事件与土地制度,农村基层民主,以及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有关。

在土地制度方面,叶荫聪认为,乡土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村委会中“复兴的宗族社会与党国基层政治代表、利益同盟”本身存在很大冲突。而乌坎民选的“临时代表理事会”是代表性极高又完全独立于体制之外的民间宗族团体,这可能是事件变得棘手的原因。这种特殊“传统的复兴”未来走向还有待观察。

李连江的文章则将着眼点放在农村基层民主,他回顾了村民选举的发源、争论、以及实际的执行情况,认为“基层民主只存在于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农村民主仍未出现。并指出“选举的预期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基层民主则是为了适合国家的有力控制”,村民自治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现政权。

陈映芳的《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则对贫困群体的利益表达进行了调查。她指出:“已有的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很少被利用,被利用的渠道很少有实际效用,上访闹事被贫困群体视为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并认为这种现状需要被改变。

乌坎的抗议只是中国式抗议的最新一个篇章,裴宜理在《造反还是革命?中国式抗议中的延续性与锻炼性》中指出:“只要中国的大众抗议是针对‘人’而不是‘规则’,那么对于现政权的合法性发起革命性挑战就始终是不可能的事情”。社会学家郭于华的《让我如何不暴戾》则提出了在“高风险、不安定、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之中”,公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她认为化解暴戾需要社会建设,“作为公民,应该通过社会参与和积极行动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徐贲的《2011年“抗议”中的“人多势众”》纵览2011年那些令人难忘的抗议。徐贲呼吁理性思考,破除“抗议的可怕和危害都在于它的人多势众”这一误解,他认为“在共和共同体中,广大普通民众的政治贡献和政治责任就在于形成和发挥他们的‘人多势众’。没有‘人多势众’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民主政治”。

适逢圣诞和新年假期,1510周刊将于下周停刊一期。亲爱的读者,我们2012年1月6日再见。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 录

【编者的话】

【叙】

8-1 张洁平、陆文: 乌坎起事

8-2 张洁平:呼啸村庄——乌坎的死亡与反抗

【因】

8-3 叶荫聪:传统复兴?对乌坎村的一些观察

8-4 李连江:在党国中纳入民主

8-5 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倡】

8-6 裴宜理:造反还是革命?中国式抗议中的延续性与断裂性

8-7 郭于华:让我如何不暴戾

8-8 徐贲: 2011年“抗议”中的“人多势众”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696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